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儿童生命教育备受社会关注,鲁迅自始至终都是重视儿童生命发展与教育的。本文从设“父范学堂”、编“儿童读物”、立“儿童为人”三个方面探析鲁迅教我们如何进行儿童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
儿童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这对实现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以入学准备教育的主领域模型为指导,从“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五方面,为儿童开展训练课程,使幼儿园在教育实践中优化儿童入学准备课程内容,为儿童入学准备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3.
儿童数学教育是以儿童作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以儿童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需要关注七大数学关键能力的养成;“问题”和“对话”作为目标、动力和途径,引领儿童学习的发生和深入;儿童在“涂画”中表达和理解数学,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儿童发展视角是一种以儿童为教育主体、重儿童发展质量与过程的视角,这一观点得到当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然而,遵从儿童发展视角的教育实践并不一定就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同一视角下仍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照角度,所以学界有必要对儿童发展视角本身进行反思。就儿童发展视角的主体维度来说,教师是从儿童群体还是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儿童主体;就其质量维度来说,教师是从“量”和“人才”的角度还是从“质”和“意义”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质量;就其过程维度来说,教师是从现在看未来还是从未来看现在来看儿童发展过程,都会引致完全不同的教育实践。只有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儿童主体、从儿童最终能达到的发展高度及儿童从发展中获得的价值感与意义感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质量、从未来看现在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过程的教育实践才会是符合儿童发展视角本义与现代教育立场的教育实践,也才是新时代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应有的实践样态。  相似文献   

5.
儿童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戏剧教育作为新兴领域渐成学界热点,“文化自信自强”为分析儿童戏剧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儿童戏剧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凝聚力量、蒙以养正、全面育人等四重价值定位,应通过“树立正确儿童观,从‘剧本中心’转向‘儿童中心’”“重审儿童戏剧主旨,有效结合文化传承与价值教学”“构建‘实践共同体’,丰富儿童戏剧教育文化资源库”“实施‘两线并行制’,创设多元化的戏剧传播形式”等路径促进儿童戏剧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戏剧教育在民族复兴与儿童发展方面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徐倩 《上海教育》2022,(33):12-17
<正>他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和改造,是将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中国第一人。他始终坚信“教育救国”,并为幼稚教育奋斗终身,“一切为儿童”“为儿童的一切”“为一切儿童”,是他毕生的心愿与写照。他提出的“活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深入浅出,引导中国儿童教育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自卢梭“发现儿童”以来,人类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旨在解放儿童的重要转向。对儿童的解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没有受教育的儿童接受教育,把儿童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各国政府先后立法,以保障儿童受教育的年限;二是让受教育的儿童自由发展,把儿童从“成法”束缚状态中解放出来。世界各地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以期改变“静听”式教育,促进儿童主动、自由、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达到史无前例的方便快捷,人类进入“快餐”时代,“快”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主旋律。当“快”渗透到儿童学习中,给儿童本身、儿童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是什么呢?笔者为小学一线教师,有幸参与儿童的发育发展,借工作之便,能直接了解到儿童家长与日俱增的焦虑和困惑。家长的焦虑与困惑来源于“速成教育”“功利教育”。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慢下来,努力观照儿童的全面发展,关注儿童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重视儿童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评价宗旨具有教育性变“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为“创造适宜儿童的教育”,是传统评价向现代评价的变革。“创造适宜儿童的教育”,是现代教育也是学生评价的宣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育的不断创新。”选择、淘汰认为评价功能是“筛”;创造、发展认为评价功能是“泵”  相似文献   

10.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化”和“儿童中心”的,但事实上,“活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带有强烈社会学意味的实践教育学,从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分立转向了“儿童作为天生的社会行动者参与教育联合生活”的教育观。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现代性,颇具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二是其儿童观已非二元对立的“儿童中心论”或“社会本位论”,而是统一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并批判了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的“科学主义”“儿童本位”,认为其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幼稚监狱”,助长了放任儿童的“虚假自由”,使得儿童与自然、社会隔离,同时导致教师责任缺失成为“安静的看客”,这对时下的教育也有极大的警示意义;三是其“活教育”课程基于儿童天生的“社会内聚力”,开展教育性劳动,老师和学生作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过一种联合生活,从而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建构,完成个体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教育者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儿童,想当然地要给儿童什么,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把儿童仅仅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实,每一个儿童,哪怕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体。“任何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只要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这种倾向便会显现出来,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灵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教育就是要发展孩子们的“灵性”。正如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教育家一致强调的:“真正的幼儿教育,应该以活动为中心,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1]那么,如何使儿童的“灵性”得到充分、自由和健康地发展呢?  相似文献   

13.
“愉快教育”以调动儿童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就课堂教学而言,愉快教育的课堂教学旨在激发儿童具有乐学的情感,培养儿童具有勤学的态度,教给儿童会学的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孩子成为既是教学这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儿童多元发展”,意即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多个方面和无限可能。儿童多元发展强调教育对象是发展中的儿童。这意味着,儿童不仅是“现实的儿童”,还应是“可能的儿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个体经验世界不断被改造与丰盈的过程。基于此,学校要关注儿童现实和未来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为儿童提供广泛而深刻的体验活动,帮助儿...  相似文献   

16.
儿童优先     
“儿童优先”,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应以儿童需要与儿童特点为根据,以儿童发展为本;在教育体系中,高度重视早期启蒙教育,强调打好做人的基础;在社会系统中,将为儿童成长服务列为“优先”地位,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在“儿童优先”理念观照下的现代儿童观,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必须突出儿童的地位、权利、价值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科研论坛》2013,(1):F0002-F0002,F0003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百年同小秉承“诚、勤、朴、爱”的立德之本,开拓“智、勇、创、悦”和谐发展,着力打造“教以人为本,人以悦为本”的悦本教育体系,深入推行“悦动课堂”教学实践,坚持以儿童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面向全体儿童,遵循儿童成长的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8.
“儿童幸福”是古今中外教育者一直谈论的话题,也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以“儿童为本”,指出了儿童幸福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关注和研究儿童幸福感,追求教育的“儿童化”境界,为儿童提供生理、心理和伦理层面的幸福体验,让教育真正成为儿童幸福的来源,是教育者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与使命。笔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一下“三大视角”对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贵州民族山区儿童安全教育应该结合山区居住、生产、生活特点,以“火”、“水”的安全利用为重点,把安全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指导儿童养成恪守安全规程的性格,发挥儿童切身体验和经验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最为困扰、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为解决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进入难、参与少、支持弱”的现实困境,本研究借鉴已有的融合教育质量理论框架,立足北京市融合教育实践,以“能进入、深参与、强支持”为核心构建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框架,提出孤独症儿童优质融合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即:多级一体化制度实现“能进入”,多层一体化课程实施促进“深参与”,多方一体化支持保障“强支持”。这一模式积极改善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切实解决了普通学校现实难题,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解决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