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以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展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情况,发现学分银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学分转换缺乏动力以及学分累积能力有限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学分银行建设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希望对今后学分银行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立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之后,国内有关学分银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增多,然而,我国关于学分银行的构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科学地借鉴欧洲及韩国学分银行制度,本文将简要阐述学分银行的内涵及其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3.
学分银行制度是开放大学的重要制度,是学分制的延续与发展。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积极立足自身实践,为国家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立做探路者和先行者。本文以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为例分析学分银行的构建要素,能够为学分银行的骨架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学分银行"是韩国、英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构建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对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浙江奥康集团"学分银行"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企业实行"学分银行"制度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学分银行"是当前在社会范围内有着极大公认度的利国利民的教育改革举措,在倡导终身体育观念,开展全民健身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将"学分银行"的概念与终身体育锻炼相结合,探究"学分银行"在与体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具体能够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实践证明,学分银行制度对于实现教育开放,促进国民更好地接受高等教育有重大积极作用。本文从学分银行和我国终身体育锻炼的开展出发,重点分析学分银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对终身体育锻炼的影响及作用,探索更好地将学分银行与全民健身相结合的途径,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全民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学分银行”作为一项新的支持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在保证韩国公民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其高等教育完全学分制体系中,在弹性学习制度方面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学分银行”受益者的学习体验调查,对韩国“学分银行”制度在适应学习者学习需求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弹性学习制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对2020年和2021年教育部公示有条件通过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16个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分析指出了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理论课学分过多,运动技能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相融合,专业课与教师教育课融合来控制学分。2)实践类课程无法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建议研制实践课程的课程大纲,明确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另外,从量的方面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从质的方面要提高实践课质量。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能力类课程中健康教育学、体育竞赛与裁判法和体能训练设置不足,体育教育专业要按照中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育部文件设置此类课程。4)基本素养类课程中现代信息化课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课程思政有待加强等问题。研究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过程中构建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学分银行制度自身不足和政府资源投入不够,导致学分银行教学存在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文章提出了政府配套政策扶持,健全学分成果认证体系等五项改进策略,为推动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之一。学分银行建立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在于其建立需要重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体系、重整教学资源和转换教学模式。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1+X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合,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对建立学分银行面临的学分折算、积累、汇兑以及互认等问题激发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学分银行"的探讨,核心在于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学分银行"。探究创新"学分银行"就是在现有"学分银行"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学分银行"模式,从学分转换对接体系、学分转换、兑换评价体系、学分保障体系等方面重新构建学业评价体系,让学生多渠道取得的学习成果都能在学业成绩里面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学分银行系统(credit bank system)利用了银行的名称和部分用途,对学习者来自于各种教学体系、学习方式中所取得的学分或学习成果加以确认、积累和转换,并以此帮助人们各种方法的学习、流动式学习和终生学习。文章在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会计专业学分银行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成人教育的会计专业学分认证、学分评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以此构建“学历教育”+“课证融合”+“企业定制培训学分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为实现会计从业人员在成人教育领域不同类型的工作学习成果互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师范专业认证是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举措。在认证实施过程中,如何根据认证要求合理开设师范专业课程成为认证专业的痛点。选取东中西部6所已经认证或正在准备师范专业认证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课程整体结构和课程模块内在结构两个视角分析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就课程整体结构而言,存在学科专业课程学分比偏低、教师教育课程与通识课程学分比偏高的问题。就课程模块内在结构而言,存在如下问题:通识选修课程学分占比偏低,个别学校通识必修课程开设广度不够、深度过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广度不够、深度过大,衔接专业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特色课程不足;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师德教育相关课程数量不足,关注乡村教育的特色教育课程不够。因此,课程设计者必须深入准确地解读国家政策文本,了解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深刻认识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确保各类课程所占比例适当,不断优化课程模块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与完善学分银行是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学分银行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学分银行的服务模式及其特点,然后分析我国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服务模式及建设共识,最后提出了终身教育视域下广西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服务模式、构建路径和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杨运鑫 《职大学报》2011,(2):106-110
学生观会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此,应尊重学生主体,赋予学生权利;取消学年制和学制限制,建立学分银行,实行学分互认;改革招生体制,凡会考合格者均有机会接受高职教育;校财(团)、校银(行)结合,建立奖(助)学金制度和公费生制度;让学生拥有选课、选专业、选学院的权利;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实施创意式教学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河南、江西、辽宁为例,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中实施的四种术科测试模式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入学新生质量及人才培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期待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制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学分银行”的国际借鉴、专家们对“学分银行”的认识实践,对构建广西终身教育提出了广西建设“学分银行”的思考和如何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业管理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研究立足体教融合时代背景,采用文献资料、对比研究、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对中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业管理进行对比研究,归纳出中美两国各自的特点及存在的差异,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业管理改革提供一定参考。结果显示,与美国NCAA高校相比,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业管理存在招生程序尚不完善、体育学类专业建设滞后、体育类特色课程缺乏、专业学习支持存在一定不足及奖励学分导致的学业标准降低等问题。合理借鉴NCAA的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管理:制定全国统一的招生程序,构建招生“双选”平台,引导高校合理设置体育学专业,加强区域体育课程联盟建设,加快推行学业导师制,合理设置学分奖励上限并严格控制奖励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一、推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意义1.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在学分制下是以学分为单位计量学生学习份量,以修满专业所要求的总学分为合格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2.推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制定弹性的教学计划,使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的特点更明显。①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  相似文献   

19.
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本文从组织、内容和过程三个维度,对从互联网获取的3个层级(国家、地方和教育组织)49个相关政策文件全本进行了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梳理了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政策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对相关政策的未来发展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推动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的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理念在国内外均有千年以上历史。与高等院校专业课的“成才“培养目标相匹配,通识教育课程的着眼点则是对学生的“成人“教育。教育部于上世纪90年代决定我国高校必须开设不低于十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十余年来成绩斐然但问题也多,尤其是高职学院总体水平不高。领导重视、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政策倾斜,是构建与完善公共选修课特别是其中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