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可见,分学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条路径,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或学校已经或准备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因而有必要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它不仅有助于框定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完善有关课程体系,还有助于该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价。其研制策略包括:明确理念与目标,设计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遵循逻辑体系,以及从内容与能力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应然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改革的政治导向性、文化改造性以及教育有效性原则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是:融合价值弱化、融合方法陈旧、融合主体失位、融合评价偏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从理念生成、课程建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维度做到:育人与铸魂相融合,共筑价值理性的“话语体系”;嵌入与共生相融合,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通道”;“道”与“术”相融合,增强思政课程教师的“课改能力”;评价与诊改相融合,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评价补位”。  相似文献   

3.
“双减”背景下,建立与“双减”政策价值追求相适应的课程结构、教学方式,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对语文、英语等语言类课程进行类化整合与优化改良,从架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建立评价机制、开发教学资源四个角度,构建起融合式的语言类课程群。课程群建设为提高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素养,增强国际理解,提供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贯彻落实《指南》,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落实课程教材主渠道、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6.
孙骊 《上海教育》2014,(4):84-85
南桥小学自2004年以来,从学校课程特色建构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文化,注重对学校优秀文化课程的研究和挖掘,努力将办学传统进行课程转化。2006年,在原有课程架构的基础上,学校经反复研究-9探索,初步形成了凸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学校课程方案。之后,学校围绕这一课程方案,树立“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即根系、课程即能量交换、课程即旁逸斜出”的概念转化,还构建了“树”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成就学生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营造“一校一品”的格局,黑河市实验小学把“精选国粹特色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确立了“1+X”的特色办学模式,“1”是指开展师生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特色活动,“X”是指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武术、戏曲、书法、国画、嗣棋等精选国粹特色课程。这一特色项目意在培养小学生的现代意识和民族精神。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现已形成诵读活动常规化、阅读活动特色化、特色课程鲜明化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8.
“双减”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学校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在“双减”背景下,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立足学校的文化积淀,以“君子六德四品”为内涵,开发建设了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从课程结构及理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立足于学校的实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样使课程具有活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校作为育人主体,秉持“微笑教育”理论,从文化浸润、课程育人、课堂提质、评价创新层面来系统构建育人生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双减”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学校还从全局观角度重新审视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让教育回归初心,回归学生智慧的生长与精神的成长,让学生们遇见美好、创造美好,能为未来贡献美好。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重要关注点。重庆市南华中学秉持“以文化人,以武树人”的育人理念,依托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的区域优势,开发传统武术校本课程,打造重庆市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有效机制,开拓了一条“以武强校”的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资源开发目的不清、利用方法单一、内容设计杂乱、育人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提炼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一是坚持育人导向,聚焦核心素养,挖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内涵;二是梳理资源内容,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系统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式,以项目式学习、主题实践活动等方式,突出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的统整设计;四是改进课程评价,通过多主体多维度参与评价、多形式多样化实施评价,提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都提高了对传统优秀文化在传播、弘扬、发展上的重视程度,这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滨海县蔡桥镇中心小学教育教研团队在研究中,明确了书法教育在学校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的书法学习、师生的共同进步创设优质的环境氛围。学校通过师资力量的强化、书法练习频率的增加、课程活动的优化,全面推进学校书法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校本化的书法办学特色,从而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学生对书法技艺的掌握水平。  相似文献   

13.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个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之一,教师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挖掘技术教育元素,将其落实到教学中;利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翼”结构,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路径,打破课内与课外、技术与人文的界限,开发“技术+文学”“技术+文物”“技术+建筑”“技术+工程”系列的具有技术色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从实现方式和策略上,设计“明晰原理,情境融入”“滋养品格,多角度解读”“模仿制作,经典工艺传承”“承陈出新,文化附加”等多种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将浓郁的文化底蕴融入技术活动,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学校通过共理明道儿童学习公约、共建明道学习场域、共享明道学习文化课程、共振明道学习文化活动、共勉明道学习文化增值评价的系统架构,立足课堂主阵地,高品质落实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校本课程,高位引领学生“求本、求法、求通”,做积极的思考者、主动的探索者、优秀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5.
书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决定了它本身就具备文化内涵,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书法也与"文化"有着血肉不可相离的关系。江苏省无锡市兰亭小学、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涟水县外国语小学都是江苏省内知名的书法特色学校,其书法课程无不具备应有的文化内涵。当然,4所学校各有特色,各美其美,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书法课程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以“东坡文化”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书院式育人场域,通过开发多维拓展、有机融合的“东坡书院”课程,构建符合“双新”背景、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坡书院”课程体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推行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推动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境界;提升学校品质,辐射并服务区域发展,在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引人注目的是,纲要提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英汉翻译基础”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例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具体实施路径、评价方法等,并结合问卷结果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后学生“文化自信”思政目标达成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学习的关系及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期望与要求等,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利用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更多传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可尝试以葫芦为载体,以儿童画、装饰画、国画、书法为表现形式,依托“葫芦画”及其主题活动进行研习与探究,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让美术课堂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学校精神的灵魂,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产品。学校管理和师生成长都需要文化与课程的共同支撑和引领。在创新发展的今天,更应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尤其近阶段,广大中小学校书法课程纷纷得以确立,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多年来客观存在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通过推进墨香文化课程、建设剑湖书院、打造师资团队,把书法课程和学校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教养的现代国际人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