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保护研究的热门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文物的活化也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本文以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为例,探析“媒体+文物”的文物传播路径。《国家宝藏》的文物活化是时间、空间和人三者的整合与互动:节目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再媒介化文物形象的平衡点,通过仪式化传播,横向扩张文物的传播范围,整个过程“落脚”于人与文物,通过人与文物的交流,文物在生活中“活化”。  相似文献   

2.
王竹  邓倩 《传媒》2023,(14):44-46
近年来,主流媒体越来越重视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和阐释,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活化”文物,赋予文物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传播、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媒体在文物“活化”方面如何创新成为当下文物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央视新闻新媒体为例,通过分析其在新媒体时代进行主流媒体文物“活化”传播的探索,探析文物“活化”产品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3.
探索革命文物及纪念地的媒体传播路径、提升其传播效能是学界热点课题和社会实践难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成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新引擎。当前各方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革命文物宣传方式,积累了实践经验。面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辩证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阐释革命文物、新媒体、人以及相关社会主体“建立网络的行动者”身份,继续推动新媒体与“革命文物-人”联结交往体系的深度融合,以新视野、新技术、新思维优化内容供给结构、调整社会需要结构、协调泛在连接机制,为革命文物新媒体传播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是实现教育传播功能的坚实根基。为了吸引更多大众走进博物馆,文博领域也不乏娱乐性和体验性的大胆尝试。博物馆主题图书出版是博物馆有效对接公众教育的重要方式。博物馆主题图书出版优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文物走出来”,加深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塑造良好的生态传播基础;二是“文物活起来”,以分众传播的思路消解人、物、场的壁垒,强调学术出版的专业性和教育读物的科普性;三是“文物用起来”,从技术介入、游戏延伸和创意开发分别增强博物馆出版图书的阅读立体化、趣味化和功能化,让传统和经典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5.
潘力  王仲 《中国博物馆》2022,(6):51-56+128
2022年9月1日至4日,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经历了4天的精彩绽放后圆满落幕,在展览面积、参展单位、参观人数、配套活动、媒体传播、阅读触达率等方面均超越往届,创出历史新高。本届“博博会”创新性地开展了“豫”见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全国主流媒体“100小时·直击博博会”融媒传播活动,将“沉默”的文物与“视频天下”的平台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条“有效传播”的“破圈”之路,从策划、构思、制作、传播与实施等方面,为文博盛会有效传播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展览不同于一般的文物类展览,在展品选择及空间展现上有其局限性与特殊性。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的“复位合璧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从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挖掘展品故事、学术成果的转化、创新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等方面,将展览集学术、技术与艺术为一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予以呈现,对探索如何做好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原创性临展策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发现“重要文物”笔者是跑文物线的记者。虽然跑的时间不长,但感觉文物线是一条非常敏感也非常脆弱的线。以往的想法是,只有重大的考古发现才能引起比较大的关注,才是值得一做的新闻。而如今面对文物线的“冷淡”,应如何开拓文物报道的思路和探索文物报道的新模式,是文物线记者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在采访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文物线的记者有责任传播文物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既  相似文献   

8.
韦眼 《新闻前哨》2022,(14):67-68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化传播成为主导方式,重构文化传播形态。随着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等进入用户视野,增强文物传承与传播的关注。新媒体环境下,探析文物传播现状及传播新形态对文物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丁慧彤 《新闻传播》2022,(15):12-15
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文物博物馆节目普遍具有小众定位的特点,受众黏性较弱,媒介的社会教化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媒介的革新发展为实现文物博物馆节目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现代媒介技术及叙事技巧,多元化呈现文物博物馆文化的历史内涵,受众在“解码”节目信息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视听艺术的魅力,同时在文化认同的情感建构中,收获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基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从现代受众的行为、认知、情感三个方面出发,探索文物博物馆节目跨屏传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黄定平 《中国博物馆》1998,(2):57-63,47
文物语言论“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反映人类及其活动,反映人类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它用的是一种专门语言,也就是以实物即真实事物来讲话,用这种方式向观众施加自己的影响。”(英国百科全书15版)这里所指的“专门语言”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文物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和博物馆语言发展的过程结合起来看,文物语言是博物馆最初的语言,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博物馆语言。一、文物语言的简单性与丰富性所谓文物语言的简单性主要是指博物馆中任何一件文物只要简单地摆放出来就可以与观众进行交流,就在传播着它自己固有的信息,无需任何附加…  相似文献   

11.
于超祎 《今传媒》2022,(7):49-51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果国宝会说话》将代表着中国人祖辈智慧与能力的文物搬到屏幕上,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5分钟的视频里,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该节目借助微纪录片的形式,注重在内容制作、传播平台、信息服务方面打造特色,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带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一个重要的原则.其主旨是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它原有的历史特征。这一句行话.在我国的文物修复中具有着极为广泛的传播与应用.但其争论也大。而源起于装裱技艺的传统书画修复.是一门历史悠久和技艺精湛的手工技艺,仍是我们修复古代书画的主要方法。那么,古代书画修复的目的及原则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档案与文物虽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又有一定的联系。档案不仅仅有“文”(信息)“,文”(信息)与承载它的载体“(物”)是密不可分的。文物也不仅仅是物,只有包含“文”的特点的“物”才是文物。  相似文献   

14.
翁振 《传媒》2022,(23):60-61
<正>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披荆斩棘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2021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党百年更是给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红色文创的开发带来新一轮高潮,许多红色文物通过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等方式,开始从博物馆、纪念馆中“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但是红色文化传播和红色文创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红色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少来自不同的红色传承基地的文创产品开发,其表现手法、产品种类却是基本相近甚至相同。  相似文献   

15.
档案在文文物在物--论"实物档案"概念应该否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物不具有原始记录性特点 ,不能成为档案 ;“实物档案”概念的提出 ,给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混乱 ,应该以文物在“物” ,档案在“文”的界线 ,理清档案与文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海冰 《新闻前哨》2023,(15):32-33
从“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到“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再到“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最鲜明的指导思想,也对主流媒体尤其是其新媒体平台的文物科普类报道有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文博日历”专栏为例,探究主流媒体如何让文物科普产品出新出彩。  相似文献   

17.
毛琦 《青年记者》2016,(23):150-151
数千年来,人类创造了辉煌艺术与绚烂文化.那些存留至今的古代文化艺术珍品既是国家和地区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漫长岁月与历史变迁的真实见证.我国现存的各类艺术馆藏文物为保护、研究、传播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今,数字技术为馆藏文物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其在馆藏文物传播中的应用与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名称是识别文物藏品的重要标志。定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文物藏品的保管、研究和展示,也影响文物藏品电脑化管理后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对于内涵复杂,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民族文物尤显如此。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做到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馆藏民族文物在以往定名中的通病内蒙古博物馆在以往民族文物的定名中有两个通病:一是定名简略,只有简单的通称。如在文物帐册上反复出现:“蒙古袍”、“马鞍”、“银碗”、“桦皮盒”等。单从名称上看不出文物与文物之间的区别,只有认真察看文物上的标号才能辨认出文物,做不到“见…  相似文献   

19.
穆乐 《大观周刊》2012,(46):40-41
“大道幽微”主题展主要陈展老子的事迹、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官出土的历代文物,以及道德经版本。通过“大道幽微”的陈展,对进一步解读老子思想,宣传普及道家文化,传播老子在豫东大地上留下的历史传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周口市博物馆“大道幽微”主题展,为观众走进老子,感受老子道家文化思想,开发利用道家文化遗产提供了平台,成为弘扬、传播老子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青少年群体对于盲盒的追捧,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亚文化景观。河南博物院抓住这一契机,将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文物与盲盒相结合,开发出“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在文创盲盒“出圈”后,以“Z世代”为代表的消费者们,从入场体验到情感链接、文化认同,最终实现自发传播,促成了文创盲盒独特的传播逻辑。与此同时,盲盒也出现一些负面效应,未来该产业若想长久发展,还需多方合力令其“祛魅”,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