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让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就必须在落实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对以下几点进行重视。首先,要认识到创业观念对学生长远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最后,保证师资力量,为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提供更多引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作为当前一种新型载体和商业模式,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快速发展。就高校而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施的过程中,合理的引入"互联网+"的模式,就可以更好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带给大学生更为高效、更有意义的指导。在此背景下,在高校中积极探索出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将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起到风向标式的导向作用。从而能使大学生在"网络化、立体式"的学习背景下,进一步掌握创新、创业的要点和要求,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创新创业活动落实的主阵地,担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若想实现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质量最大化,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同高校学生发展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立体式”教学模式中掌握创新创业要点,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社会处于"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与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与发展机遇,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教育的进行是大学生进行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智力源泉,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角度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方向进行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对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思维方式两方面都产生影响的微文化时代,也将高校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转变到将微载体等社交媒体工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上来。改变日益明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获得巨大成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原则达到进一步落实。利用学生们喜闻乐道的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载体的有效性和时代性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教育逐步深入各院校中,“互联网+”是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仍面临的师生数据意识不清、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缺乏信息数据基础实训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利用优势资源,提高“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职业院校“双创”教育向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的创业业态已然形成了颠覆和改造,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内涵的拓展和延伸也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它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门槛、丰富了师资和课程体系、改变了创业者的创业思维和认知等。新时代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跟上这趟创新创业的洪流,必须要积极地拥抱"互联网+",使得创业者从"追随者"变成"掌舵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大部分学生最终的学习场所,其不同于义务教育,不再是基础教育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专业教育。同时高校也是学生通往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学生需要跨过高校这道门槛,才能进入社会之中,高校也初步和社会相接,学生可以从高校中,简单了解社会。所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已经呈现出科学化,不再是义务教育中所体现出的制度管理,参考了一些人性化及社会化的内容。则本文将从"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实现了重大突破,尤其是美术专业学生创新教育逐渐与互联网融合。那么,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如何,发展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整体水平,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将互联网技术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中能够促进其进一步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还存在着意识滞后、资源匮乏及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文章提出完善创新创业机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及加强实践教育等建设思路,保证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使得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对于多样化知识的需求让互联网教育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学习的利弊分析出发,将"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改进大学生学习模式,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时代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质量与素质要求。本文重点分析的互联网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变的策略,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结合"慕课""微课"和"互联网+移动设备"的新型学习模式结构设计,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性等教学设计。从而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方向,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为了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如何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演变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涵义,总结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即以互联网平台作为基准,并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和各个领域结合,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创造出全新的业务、产品与模式,构建可衔接一切的网络模式。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分析高校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必要性,以及面临的困境,探索高校多元化双创教育模式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引进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创新型人才是各行各业中的稀缺资源。教育工作者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先进理念和创新思想传达给学生,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借助“互联网+”模式展开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文章将探究“互联网+”模式下高职英语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能够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公益创业是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具有可持续运作模式的创业活动.互联网与公益创业教育的结合,能有效缩短公益创业教育与商业创业教育的差距,实现公益创业教育范围和水平的迅速扩大和提升.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模式和“互联网+”模式.比较互联网+公益创业教育的线上授课模式、网络整合模式、网络协同模式,可以发现,互联网+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经历了1.0和2.0的发展阶段,正向3.0阶段迈进.多元主体参与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正在形成,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及思政教育中的不足问题,分别从网络教育平台、教学内容、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以期借助互联网优势,推进思政教育革新,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教育现代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前教育领域的相关人员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模式,由此为课堂教学带来深层次的变革。“互联网+教育”主要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教育新业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文章从多个维度探究“互联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但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地探索并实践全新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意义,探讨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更好地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教育在提供便利、个性化、多元化以及低成本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缺乏面对面交流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实施混合式教育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及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