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学生公共卫生意识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公共卫生意识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观念淡漠、公共卫生知识匮乏和公共卫生心理脆弱等方面。因此,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者要强化大学生对公共卫生的执行力,培养大学生公共卫生认知水平和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素质,提升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SNS的出现及应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方式,同时各种媒介对热点事件的报道与评论使学生难以分辨孰是孰非,而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却遭大家反感。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SNS给90后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90后大学生对待热点事件的缺陷,提出了利用SNS与热点事件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9.11”后的炭疽杆菌恐怖袭击事件,将潜在的“生物威胁”变成了现实,同时也开启了美国筹建生物恐怖主义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的序幕.成功地将单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主义化之后,生物恐怖主义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破茧而出,见证了乔治·W.布什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由“生物惊悚”到“生物政治”的淬变.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型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传统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准确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认真维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该文着眼于高职院校公共卫生安全运行实际情况,试图从公共安全组织架构、应急响应机制、"大数据+网格化"支撑、医疗供给与储备、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适应高职院校需要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构建相应的工作流程、工作模块,构建行之有效的后勤疫情防控工作规则、标准,帮助高职院校顺利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更高标准落实《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5.
“四史”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对推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较大意义,是确保大学生可以以史为鉴、形成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为发挥“四史”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从其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出发,探究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四史”红色资源融合的意义,并从提高“四史”红色资源认知度、优化思政教育观念,落实“四史”教育实践的要求、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等多个角度寻找“四史”红色资源在教育中融入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在网络裂变效应的影响下,容易引发次生舆论灾害,给事件处置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在剖析网络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探究其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舆论的引导,对于推动网络空间治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义重大。从实践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的生成,受到网络议题、舆论主体和网络媒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网民实践作用的产物。受事件突发性、网络匿名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呈现波动式的发展规律,情绪化特征明显。应通过强化舆情监测、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推进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和网络文明建设、完善法律监管等多个环节发力,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7.
针对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存在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知不足、大局意识淡薄、责任担当欠缺、心理韧性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文章提出增强大学生大局意识教育、思政教育认知、责任担当教育和珍爱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与其他机构相比,美国高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着特殊的挑战。体现在校外的横向合作、校内的纵向合作、预案的内容层次和"全危害"的危机管理上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特征,对提高我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预警体系、应急救治体系、法制体系和国际合作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大学思政工作形成了一定影响。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论证视角,首先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探究互联网对大学思政工作的影响作用。确认了互联网会消解大学生的理解耐力、影响大学生思政价值观、降低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威性,但也强调了互联网可以扩展思政教育的传递形式,以及促进教育人员全面发展和教育本身的民主性。其次,确认了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要应对互联网挑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扩建社交型思政空间;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锤炼;强化舆论监督力度去提升教育影响力;组建现代化高素质教育团队。  相似文献   

10.
思政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主要包括思政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政教育两个方面,前者是主渠道,后者则是主阵地,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将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思政协同育人创新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全方位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制,本文从如何构建思政教育体系、营造思政教育环境、构建思政教育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对增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意义的论述,提出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原则,着重对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即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课程思政教育手段、课程思政教育运行载体,旨在研究如何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思政教育工作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站在教学创新改革发展的角度,围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改革展开研究。首先,结合对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正面、负面两个不同的角度就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的深刻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其次,积极发挥问题导向价值,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搭建新媒体教育平台、整合新媒体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媒介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四个不同的方面,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时代的认识,为今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价值。促使思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给予思政教育的无限机遇、明确教学重点,以更加良好的状态和准备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将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本文使用大数据技术对"00后"大学生群体进行画像描绘,发现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与规律,以学生群体的共性与个性研究思政教育为路径,理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探索其守正创新的方向.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情感倾向与极端化的行为进行及时追踪和预测,寻找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精准的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有主动性,更加具体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更加高效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和精准供给的模式,从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5.
现行思政教育存在课堂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四种教育模式,思政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缺乏实效性、问题意识、能力意识和队伍意识。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出现,对思政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应重点做好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扬弃性、包容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很多资源可以成为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载体。海派文化视阈下的上海高校思政工作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可以增强思政工作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探究如何将海派文化素材及其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有助于大学生对海派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拓宽上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和路径,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成为人们工作和娱乐的重要途径,也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而提出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总结出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运用新媒体能够有效提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互动性、有效性,激发思政教育创新活力。思政教育要坚持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指向,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新媒体打造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更好地把新媒体技术融入到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依托新媒体多元化传播手段,助力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与多样。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十九大上,将"明晰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通过详细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希望为全面提高高校学生思政...  相似文献   

20.
紧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要求与使命,研析当前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问题,结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等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从多位一体队伍建设、依托智能化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精准思政”、强化学生工作机制保障等方面,创新优化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