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体验是儿童接触自然、了解自我、体认社会的重要路径,体验能唤醒儿童经验,帮助构筑儿童的个人世界。因而,体验式习作课程试图通过这一路径实现儿童经验构建、儿童习作能力和儿童精神成长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  相似文献   

3.
综合分析素质教育时代儿童户外体验的行为心理需求,探究五感理论在现代自然教育公园中的景观应用方法.文章引入五感及自然教育公园景观基本概念,通过对儿童五感生理基础与心理特征的调查分析,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的体验介入,归纳总结出自然教育公园景观的五种构建模式.探索五感体验理论在儿童自然教育公园的景观应用策略,为今后...  相似文献   

4.
自尊心是儿童完善人格的基点和坐标,自尊心的理性建构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线。来自教育者的尊重和尊重行为是儿童获得尊重体验、形成自尊心的根本力量和主导诱因。自尊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儿童无论是从需要的层次分析还是社会学习角度论,是很难获得充分、适当的尊重体验,生成自然、健康的自尊意识的。满足尊重需要,构建自信尊重的社会认知场域是儿童自尊心的重要生成策略。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所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感受、体验、领悟,构建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52):19-20
以尊重儿童发展需要和遵循儿童发展自身规律为核心教育观的现代儿童发展哲学思想日趋成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得到切实的应用。本课题研究,以儿童发展哲学为视野,研究幼儿自主性发展体验场的构建和利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必将能促使我园教师坚持从有助于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目的出发,努力开发和利用园内外各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方式和特点,构建和利用好能满足幼儿自主性发展需要的体验场。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教学模式是在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在我们的思品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构建校本化的"生态德育"是真正能立足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德育方式。开设德育活动课程、创设基于儿童德育提升的校园文化、融德育于班集体建设的"生活化"体验、家校合一培育可能是生态德育校本化构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不断地体验中构建价值观。一、创设情境,构建情感价值传统的教育视知识为静态的、一大堆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仅仅要他们记住的东西。事实上学生的情感不是在苦口婆心的说教中形成的,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熏陶出来的。在教学中,知识是动态变化的,是儿童主动建构的。儿童只有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才能获得体验…  相似文献   

10.
儿童与空间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嵌入与作用的关系。以往关于儿童空间的研究强调空间对儿童的制约和规训作用,遮蔽了儿童的主体性。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对空间向度的重视与空间理论的构建促使西方童年研究者开始采用感官民族志等研究方法,着重探讨儿童在多种日常活动空间与公共生活空间中的能动表现。结果发现儿童不仅以感官的、身体的方式认识和体验所处空间,用语言及视觉标志物定义空间,而且可以借助“非人”元素转化和建构空间。这启发我们应转变认识儿童的方式,提升儿童在社会中的位置;应基于儿童的空间体验,反思教育空间的构建;应鼓励儿童的参与,推动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共建;应引入地方视角,尊重多元化的儿童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是通过活动并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个性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是通过活动并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个性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是通过活动并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个性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图形体验为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感知在体验过程中具有促进"表象性质"发展的作用,是儿童探索、建构并和客体世界联系的有效途径,为儿童智能的良性发展夯实了基础,对儿童阶段性转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图形体验和儿童智能发展的关系,着重探讨了儿童图形体验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并阐述了儿童图形体验对儿童智能发展的评估作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习作充满情感且富有童真,洋溢思维而又观照生命,是儿童在觉醒状态下对体验或经历的觉察所形成的动态影像。构建、优化儿童习作的心理影像,能够帮助其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情感、思维等内在心理活动和思想认知,真正实现"以我手写我心",实现儿童习作的生命化表达。  相似文献   

16.
张卫星 《辽宁教育》2012,(11):41-43
突出儿童味与数学味,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也是数学本色课堂的核心所在。其构建策略有:突出纯真的儿童味——把握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遵循儿童真实的认识规律,适应儿童真实的思维方式;着力突出浓郁的数学味——让儿童充分体验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领略数学文化。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儿童的核心地位,漠视儿童的个性差异,"伪儿童化"的课堂泛滥。为此,课堂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场,根据儿童的需求,构建生态化课堂,使儿童真正成为"演说家""体验者""代言人",以启动童心,助推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18.
赵华 《江苏教育》2022,(31):29-30
<正>童蒙养正,开童稚之蒙,养浩然正气。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南通高师附小”)“‘张謇大生思想’体验式启蒙教育”项目秉承“张謇大生思想”,深化新时代育人理解,构建“大生体验德育”体系,实施“沉浸式”道德学习,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构建了儿童道德习养的“大生样态”。一、“大生体验德育”的时代内涵“大生体验德育”是恪守立德树人宗旨、赓续张謇教育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五育融合新实践;“大生体验德育”是“张謇大生思想”“开启童蒙”的教育定位、实践活化、创造性传承;“大生体验德育”是创造性理解“张謇大生思想”,让每个儿童从小根植“爱国救国、造福民众的大爱,心怀责任、勇于担当的大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大为”的教育启蒙。“大生体验德育”,让儿童在合道德的场境和与先哲的对话中,沉浸学习,砥砺品格。  相似文献   

19.
童年社会学带来了童年研究新视角,儿童作为能动的建构者积极构建自己和周围生活的关系,儿童中心主义让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儿童个体,“儿童体验”变得更加有魅力。童年时期的饮食总是值得回忆,就像“儿童”的发现过程一样,“童年饮食”也在经历一个慢慢显现的过程。儿童饮食与消费文化,饮食空间与餐桌权力,儿童作为饮食能动者,这些童年饮食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加深了人们对儿童与饮食关系的认识。随着对童年饮食研究的深入,在饮食实践中的饮食空间和氛围、食物设计上,成人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具身性饮食体验。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在的道德品质。虽然课本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课本不能穷尽儿童的整个生活,还要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