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实验操作步骤只有科学规范,才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如果出现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不当、药品添加的剂量与顺序错误等情况,就可能得到大相径庭的实验结果。现举教学中的几例,以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共同关注。1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1.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如果采用西瓜汁、胡萝卜汁等有颜色的材料做实验,这些材料自身的颜色就会干扰实验结果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模糊汉字图片为实验材料,探究背景信息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两个实验分别考察运动状态和背景颜色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汉字图片的识别存在明显的知觉干扰效应;运动状态和背景颜色不影响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但是背景颜色会显著降低被试的识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三组手动按键反应实验,创设无编码转换的反应条件,验证反转STROOP效应的编码转换理论.在无编码转换的条件下,经方差分析和t检验,反应时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论是有刺激材料冲突还是有反应冲突,均无反转Stroop效应出现,即使增加了反应难度,增加了所需加工时间的情况下,颜色对字义加工也没有产生干扰.实验结果支持编码转换理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被测试材料纯净度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和饮品作为实验材料,比较其处理前后蛋白质含量测定值的差异。结果显示,样品中的其他成分会影响测定结果,未经脱脂处理的材料测定值高于实际含量。建议:在测定鸡蛋清蛋白质含量时可以经滤膜过滤减少结果误差;牛奶中蛋白含量测定可以通过脱脂处理减少脂肪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也可选择市场上的脱脂牛奶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5.
张旻 《成才之路》2012,(19):38-38
正实验材料可以成为无关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处理,以控制实验材料,防止实验材料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对因变量的影响。除了实验材料可以是无关变量外,很多因素也都可以成为无关变量,如PH、温度、气压、试剂的用量、大气中二氧化碳等等。对这些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往往需要对照性原则、等量性的原则的贯彻执行。对照性原则、等量性原则,在控制很多无关变量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 前言 蜡烛燃烧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探究活动,承载了许多物理、化学知识.燃烧现象能够激起很多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也会针对燃烧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鲜明、有趣,许多教师对蜡烛燃烧的相关实验进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文章以蜡烛燃烧为主线,结合一些常见的燃烧现象,对什么物质在燃烧,火焰中有哪些成分,如何检验反应产物,燃烧为什么会形成火焰,火焰的形状、温度、颜色、亮度,蜡烛在失重条件下能否燃烧、如何燃烧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由实验观察提出探究问题,反思进行实验改进与设计的通用性思维策略.  相似文献   

7.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在这里,笔者把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以下几点说明,供大家参考。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材料的选择,好的材料可以提高实验效果。(一)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糖的种类比较多。有还原糖和非还原糖两大类。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蔗糖、淀粉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还原性基团,是非还原糖。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存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为实验材料。单子叶植物,如韭菜,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故叶子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由于叶片中色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为实验材料。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较高的植物组织,而且要求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和梨。也可以用白色的甘蓝叶、白萝卜替代。经实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和萝卜。(二)脂肪的鉴定所用的材料一要脂肪含量高,二要有一定大小能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该实验的要求。实验前要将花生种子浸...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 平时课堂教学中很多化学演示实验涉及到粉末状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有毒气体,有时一种气体要使用几次,不仅需要很多仪器、药品。把讲台塞得满满当当,而且还影响了学生观察效果,甚至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实验缺少气体储存装置,操作的间隙难免有有毒气体逸出,污染了教室空气,影响了师生健康,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恐惧。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白磷燃烧实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像沙土和玻璃棒点触等因素影响学生对反应现象的描述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还会让一部分学生认为沙土也是反应物从而形成错误干扰。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制取氧气"实验主要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本实验是初中阶段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探究催化剂的性质和作用的实验,同时在氧气的制取方法上又道出了实验室的另一种方法。因此,该实验是初三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一、原实验的不足之处1.第一次向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反应速度快,现象明显,但随着后面几次过氧化氢的加入(因过氧化氢被稀释),反应的速率不同,会使学生产生二氧化锰减少、催化作用减弱或性质改变的错误认识。2.该实验是先装入液体过氧化氢,后向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造成教师操作不规范),黑色粉末会沾在试管内壁上,对反应现象的观察造成干扰。3.实验后,很少有教师再对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改变进行探究。因需要过滤、干燥、称量,步骤繁杂,时间较长,课堂中也无法完成。4.由于没有对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改变进行探究,所以也就很少有教师再对二氧化锰进行回收,造成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二、实验改进1.实验用品  相似文献   

11.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关于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推证问题,是一类综合性比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的练习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用也比较广泛。之所以,本文就这两方面的问题发表一点拙见。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主要是根据化合物的物理特性或化学特性进行的。物理特性一般包括气味、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挥发性、比重、溶解度和分子量等。对于化学特性的选择则有一定的要求:第一选择化学特性及差异性反应时,应有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生成沉淀、原有沉淀溶解或分层、能使指示剂变色之一的明显现象产生。第二实验操作要简便安全,即反应比较容易进行,而且步骤也较少。第三在对物质进行鉴别时,可先采用一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提取干扰是否会影响语义分类任务中的概念启动效应,以及该影响是否源于动作反应资源的竞争,实验分成无干扰、同时干扰和继时干扰三种条件,在继时干扰条件下设置有反应竞争与无反应竞争两种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提取干扰会影响概念启动效应,只要存在提取干扰,启动效应就会被破坏,但仅在继时干扰有反应竞争时才存在负启动效应。因此,提取干扰效应源于双任务操作中注意资源的分散,而反应竞争会在此基础上更大地破坏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3.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将基本操作和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具有全面考查化学素质的功效,是历年中考化学的热点.研究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反应原理;二、实验装置;三、气体验证.在具体实验中涉及药品和仪器的选择、装置的连接、气密性检查、实验先后顺序、验证方法、收集方法以及对实验现象或结果作出分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实验室中验证乙烯性质时,一般用浓硫酸作脱水剂,采用乙醇分子内脱水的办法制取乙烯,验证其与溴、高锰酸钾的反应及其可燃性。但在实验过程中,常出现以下现象:炭化严重;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慢;高锰酸钾褪色后有棕黑色沉淀;乙烯燃烧时,火焰颜色接近H2,CO等气体燃烧时特有的蓝色。这些现象的产生影响了学生对乙烯性质的认识。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致使乙醇发生严重的炭化反应,同时实验装置和试液选择的不合理也严重影响了对乙烯性质的认识,因此在制取和性质实验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制取时应注意的问题乙醇炭化产…  相似文献   

15.
一、常见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的归类与反思在高中化学中"铜跟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此实验生成的气体颜色与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颜色进行比较。实验设计的思路包括:防止生成的无色 NO 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续实验能说明 NO 与 O_2会很容易反应生成红棕色的 NO_2。实验现象:铜在稀硝酸中逐渐溶解,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此气体遇空气很快变成红棕色;反应速  相似文献   

16.
在化学演示实验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如果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就会进一步反应生成二氧化氮,颜色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影响实验效果。为此,要进行探究性试验,以选择合适的硝酸浓度和试验装置及方法,确保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常涉及到一些颜色反应和具面是关于生物教材中与颜色有关的实验归纳总结,有特殊颜色的物质,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容易混淆,下以方便对比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18.
一、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实验。按教材上在两支放有铜片的试管中 ,分别加入少量浓、稀硝酸后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 ,由于前者反应剧烈 ,有大量的红棕色有毒气体NO2 产生 ,污染了环境 ,影响师生身体健康 ;后者由于反应中所用稀硝酸的浓度比较小 ,反应较缓慢 ,难于使学生观察到铜片表面的气泡 ,以及反应中产生的无色气体NO。总之该试管实验 ,由于反应容器太小 ,要让全班学生观察到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铜片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产生气体的颜色等现象 ,是十分困难的 ,而实验…  相似文献   

19.
<正>“对照性原则”是高中生物学实验设计中最常用的原则,也是高考中最常考查的实验原则,对照性原则是通过用自变量处理实验材料来设置对照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否则会使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个对照实验一般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如常态组.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涉及有空白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标准对照、配对对照、  相似文献   

20.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实验,很多教材都是用悬挂的方法,也就是将有机玻璃棒或橡胶棒悬挂起来,再用另一根有机玻璃棒或橡胶棒去靠近,从而观察相互作用现象.但是在具体实验中,悬挂起来的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晃动,影响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这个实验之前已有很多物理同行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改进,实验现象也比较明显.笔者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突发灵感,发现了一种更为简单易行且现象十分明显的改进方法,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将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放在桌子边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