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学科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校外培训进行了限制,让体育、美术等学科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足的情况得到了弥补。近两年,国家对学校体育以及青少年体质非常关注,且相继出台了一些文件。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导教育很重要,其间也必然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参与,只有双方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学生体质的提升。当前对于这项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诸多一线教师都主动在这方面大胆落实,积极总结,而本文则结合具体情况给出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孙海红 《科幻画报》2023,(5):234-235
在“双减”背景下,强调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合理控制,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不再只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还要引领学生跨学科发展,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文围绕跨学科整合特点分析,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意义以及实施措施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数学教育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业管理是推动“双减”落地的突破口,是撬动课堂变革的催化剂。学校尝试从时间管理、内容分级、评价改革三方面入手,具体思路是:以时间管理为突破,避免作业的拖沓和低效;以内容分级为保障,避免作业的单一和乏味;以评价改革为驱动,避免作业的随意和失当。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应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夯实教育教学基础,提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同时,学校还应积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关注学生兴趣特长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学校课后服务普遍采用课程这一育人要素完整、实施过程规范的载体形态,但当前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供给和实施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指向不明、供给单一、安排随意等问题,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还需在廓清认识、把握需求、完善结构、多元供给、创新实施和质量保障等重点问题上进行突破,以不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双减”背景下,学生可以自主安排的课余时间大幅增多,学习生活更加具有弹性、个性和趣味性,这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规划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学生对此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学校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培养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规划能力,让学生的课余时间过得愉快充实而有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阐述了“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然后分析了“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变化,最后论述了“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转型,包括变讲授学习为体验学习、变程式教学为任务驱动、变被动训练为自主学习等。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应严格遵照执行上级“双减”精神,同时也要做到“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学校可采取增整体素质、增课堂实效、增课程资源、增作业精度、增服务能力的“五增”方式,通过“以增促减”,把“双减”政策切实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从课后服务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课后看护、作业辅导开始走向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化发展之路。当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抓手,“课程化”不是指学科课程的“结构化”,也不是指“学科化”,而是指以生为本,通过活动课程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学生多样性全面发展需求。以深圳市小学课后服务为例,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剖析当前我国“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堵点,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浙江省杭州市五常小学融合学校“五尚”育人理念,以“模式赋能严控作业总量、团队赋能巧控作业内容”的“两控”为切入点,以“集体备课、把脉听课、改进评价”等“多翼”管理为着力点,双线并进,探索了一条助“双减”落地实施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双减”新政的落实与拓展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具有目标导向一致、价值选择同向、理念诉求契合的联动关系。拓展性课程应有效回应“双减”治理向度,积极构建指向学生素养的拓展性课程目标设计、迎合融通发展的拓展性课程结构搭建、实施个性增值的拓展性课程评价。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供了交互窗口。在此境遇下,我们亟需澄明拓展性课程的实施路径,要提升学科型拓展性课程的管理效率,追求多因素的动态整合;要建立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选择模式,注重学生多样形态的释放;要实现智能化的拓展性课程长效协同,反映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12.
在“展学”课堂研究深化之下,本校从“被动执行视角”转变为“主动研究视角”,将“展学”作为优化作业管理质量、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把国策融入“展学”教学框架,以深化“展学”课堂研究为抓手,不断丰富“展学”工具,创新“展学”方式,优化作业管理策略,完善作业管理过程,健全作业评估标准,建构“让学习看得见”的作业管理框架和基本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13.
方珊珊 《科幻画报》2023,(4):206-207
“双减”政策的实行,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教师和家长为访谈对象,发现目前家校共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度执行力不强、意识薄弱、模式僵化、内容片面,这些现实问题强化了推进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保障制度落实,革新共育理念,完善共育渠道,丰富共育内容,从而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的真实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陶笛教学的研究,习惯于“重技能,轻育人”,导致陶笛课常走入“功利化”和“技术化”的误区。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升陶笛教学效率。文章通过由“机械操练”到“趣味教学”、由“单一模式”到“混合式教学”、由“教师包办”到“伙伴助学”、由“技术化倾向”到“回归育人本位”四个教学转向,重构“双减”背景下的陶笛教学样态。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迫切需求,同时将带动中小学校管理方式的全面变革。“双减”背景下需要中小学管理实现两重转变:由制度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突出中小学管理以人为本,转变其教育理念。“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管理的改革路径有:强化管理评价,提升管理成效;改革管理形式,重塑管理内容;加强党建支撑,强化管理融合。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教学理应遵循“双减”政策和“5+2”课后延时服务的相关政策用意,教师要深入解读政策背后所指向的核心价值,明确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不断优化语文课程作业设置。这不仅与课堂教学相契合,而且还指向学生课余的生活和学习,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全程服务。优化设置语文课程作业,应强化教材联系,设置统整型作业;强化多维关联,设置生活型作业;强化操作尝试,设置实践型作业。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作业管理是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的“先手棋”。五条路小学在落实作业管理上通过精准把握政策,细化管理细则,规范日常管理,针对学生“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结合学校倡导的“五彩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构建“五彩作业”套餐模式——红色德育、蓝色智育、黄色体育、紫色美育、绿色劳育,以促使学生在五彩斑斓的作业实践中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的品德、拥有丰富的学识、锻炼健康的身体、浸润良好的艺术、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相似文献   

18.
宁肯 《辽宁教育》2022,(19):81-83
新形势下,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其“课程思政”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初中地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需要提高,主要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能力欠缺“、双减”背景下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引发疑虑等。只有厚植教育理念、提升思政意识、挖掘地理“课程思政”内容,才能提高地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从而更好服务改革大局,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双减”精神,是育人方式改革提出的重要命题。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的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过于强化智育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五育”的内涵和意义,学校教育协同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双减”高度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对新时代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申与回归,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管理对于落实“双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来看,依然存在着参与主体联动不足、教师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资源设计应用弱以及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因此,在整体“关联”的理念引领下,“多元联动”管理需要学校统筹规划,着力推动家校共育,促使课后服务与家庭教育相关联;围绕减负提质,促使课后服务与作业减负相关联;不断创新发展,促使课后服务与校本特色资源建设相关联;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课后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相关联,共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