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鹿秀颖 《高教论坛》2023,(11):70-73
高校校史文化是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蕴含着培育高度文化自觉、增强思政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宣讲”为依托的校史文化育人彰显出学生主体优势、青年话语优势和赋能协调育人优势等独特优势。目前,校史文化育人存在宣讲团自身建设薄弱、宣讲员理论积淀不足、内容上材料编撰单一、效果上偏于环境营造等问题,对此,应当着力于完善“宣讲团”组织管理、夯实“宣讲员”理论功底、凝练“宣讲事”价值内涵、拓展“宣讲地”育人场域,以提升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以“东坡文化”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书院式育人场域,通过开发多维拓展、有机融合的“东坡书院”课程,构建符合“双新”背景、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坡书院”课程体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推行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推动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境界;提升学校品质,辐射并服务区域发展,在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夯实“四个自信”之根基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确定正确的教育资源观和教育过程观;建立“大文化”的课程体系,多元构建教育载体,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实施“以旧唤新”的育人思路,增强传统文化的知识活性,提升传统文化的浸润力度;夯实“言传身教”的育人根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多元一体的教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时代同心同向。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港头小学在开展品格教育的长期实践中,以“品润心灵”为内涵的学校文化润育而生,即学校“品”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品”文化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立德树人视域下文化育人的价值育人、环境育人、和谐育人、隐性育人的四条路径,精心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品润心灵”学校文化品牌,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大提升。  相似文献   

5.
李辉 《教师博览》2022,(30):24-26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坚持守“政”创新、以“化”育人,通过明晰文化育人意蕴、重塑教学目标、挖掘课程蕴含的文化思政元素、补给文化素材、创新教学设计、“1+N”文化输入等手段,开展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交融的大学英语教学,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各地方高职院校都在探索与实践符合自身发展的育人特色上寻求改革突破口力求打造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近年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为载体,以“挑战杯”竞赛为抓手,构建“一体两翼三平台四驱动”的学生“赛训融合”体系,在“赛训融合”中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提升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7.
白鹿小学以“为每个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目标,积极探索体育课程育人路径,围绕“依托学科课程,培植学科素养;依托活动课程,提升育人效能;依托体育文化,提升育人内涵”等方面积极开展“以体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思想价值引领。税法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贯彻国家“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税务人才。在设计税法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以思政育人理念为指导制定教学目标、以思政元素融入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及以思政育人为目标完善学生成绩评价机制四项措施,可以实现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大思政”视域,进一步厘清人文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高职人文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相互融合的路径:提升师资人文素养以强化“大思政”育人认识与能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以打造人文“大思政”育人品牌;注重社会实践育人以提升“大思政”育人成效,从而构建起“思政促人文、人文载思政”共生共赢的“大思政”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全面育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当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重要资源。衡水历史文化厚重,形成了仁爱尚德、开拓创新、勤勉崇文、重义担当的人文精神。当地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树立文化育人的观念,挖掘整合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并渗透到教学中,实现学生从“知识体系”到“文化体系”再到“价值体系”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李根 《辽宁教育》2022,(16):69-71
沉浸式德育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吸引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中得到熏陶、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育人形式。沉浸式德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多有体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形态。学校可基于沉浸式德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化实施路径,以“最美系列”打造为点、以“学习花园”行动为线、以“苹果银行”体系为面,三者有机结合,让沉浸式德育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不断彰显,发挥其特有的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和评价育人功效,指向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育人目标、价值理念、核心内容与红色文化具有一致性、互洽性与契合性。思政课凸显红色文化育人价值能够增强教学育人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和文化穿透力。在教学中,应优化教学内容以增加红色文化育人供给,坚持“学为主体”以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成效,改革教学方式以增添红色文化育人活力,推进协同教学以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是育人为本的文化,基于提升学生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地位,大学文化的关注点必须更加聚焦于学生学习.以提升学生学习为出发点的研究视角,是一个离大学文化的育人内涵最为切近的角度.调查表明,大学文化建设在提升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促进了大学育人目标的实现.但其中呈现出来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面向教育本身,把提升学生学习放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应有的重要位置,强调提升学生学习的大学文化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学生社团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深化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内化思政课教学的融通性,强化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优化思政课教学的组织性。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的社团思政还处于校园育人的边缘化地位中,在育人理念和实践探索中还有待加强。因此,需要强化“三全育人”理念以完善“社团思政”的保障机制,创新“社团思政”实践内容以提高育人实效,注重社团品牌特色以提升社团知名度,进而形成“社团思政”改革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蕴涵的深厚育人资源需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情况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此,我校文学院将书法艺术作为衔接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支点,构建了“思政+书法”协同育人模式,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基本功等专业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在专业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水平,面向土木工程专业,以“砌体结构”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BOPPPS模型的课程思政实施新模式。新模式将中共党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等思政元素以生动多样的形式自然地融入BOPPPS模型的主要环节,实现了对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覆盖。应用反馈表明,新模式能在确保知识教学良好效果的前提下实现思政教育的深入化,达到“如盐化汤、春风化雨”的目的,切实提升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水平,同时能增强教学效果整体满意度,提升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合理利用孔子的“以文发启蒙”及刘向在《说苑》中提出的“文化化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工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任教一年级时遇到的袁帅小朋友为案例,讲述了教育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五育”并举,教师在把握整体育人的完整性、复杂性和生成性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爱阅读、善阅读是实施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者可以阅读、融通五育培育要素,蕴德智体美劳等育人点于学生阅读实践的深刻体悟中,让学生在基于阅读感知、理解、思辨和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五育协同转化与整合。  相似文献   

19.
教育核心素养强调“育人过程中对文化的全面开发和文化的深度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文化育人落实到实践中。“小语文大文化”与传统语文教学存在较大差别,它提倡不局限于语文教材,采用创新的眼光设计小学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提升学习育人教学的效率。特围绕“小语文大文化”的理念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邱焱 《江西教育》2022,(32):84-85
体育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提升学生身体机能与认知的重要路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红色文化”主题内容,实施红色精神教育,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提出,教师要把握学科特点,融“红色文化”于教学内容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融“红色文化”于教学方式中;要把握学习特点,融“红色文化”于教学评价中。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丰盈学生的红色精神,润泽学生的“红色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