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将百分数的内容从“数与代数”领域移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对百分数的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能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应用统计图表或百分数,形成数据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问题。追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对百分数学习的内容要求是: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黄振华 《天津教育》2023,(29):110-112
<正>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其中“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数量关系”主要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识字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提出的要求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案例背景: “探索规律”是《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中明确说明“要大力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认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也包含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4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一次函数”“数据的...  相似文献   

5.
●犤教学内容犦“找规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犤教学目标犦1.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找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犤教学重难点犦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犤教学准备犦糖葫芦若干串、照片若干张。…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认识负数”这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较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发生了较大变化。2011年版课标的相关描述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而在新课标中,明确把“认识负数”移到了第四学段(初中),但在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板块中增加了与负数相关的“主题活动1: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该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在真实情境中,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三次教学设计及反思探寻“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运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生在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一年级教材已经于2012年秋季在全国使用。新教材注重贯彻“四基”目标,其中数学思想的编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体现各种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部于2022年4月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意味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样,仍然把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但每个领域不是仅按照“内容要求”一个维度描述,而是增加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这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11.
分数板块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眼中,难点主要表现在概念形式众多、意义表达宽泛、应用联系广泛、概念表达与运算规律自成体系。如何解决众多难点问题?如何在分数概念课的教学中领会并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的“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本文尝试从新课标对分数概念单元的要求、新课标下分数概念内涵的发展变化、新课标下分数学习的障碍及解决策略这些方面做一些深入的剖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正>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与代数”领域重新进行整合,对数的运算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让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可见,运算教学需要追本溯源,更要体现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案例背景:"探索规律"是《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中明确说明"要大力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认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也包含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然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这一目标,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综合与实践领域很好地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构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6.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的内容,它承载着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过渡的重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通过主题整合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其中将原来的“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主题整合成现在的“数与运算”主题,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数和运算,体现数的概念和运算的整体性与一致性,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之外创设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第四个领域,教材中“数学活动”反映了这一领域对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的课程主渠道。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内容板块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及“综合与实践”一起贯穿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始终.“统计与概率”之所以会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张岚 《山东教育》2011,(10):39-4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计算在“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中。《课标》在对第一学段的内容标准进行分析时,针对“数与代数”这一领域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