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高职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然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传统观念桎梏、政策制度保障不力、办学模式滞后、校企融合不实等现实困境,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差。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牵头、学校发力、企业担当,形成合力,共同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2.
通过以德国和日本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时期为参照,从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出发,对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基础进行分析,认为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基础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高职学生过程创新的角色定位是高职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提出可分技术学习、技术选择、技术结合三个步骤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也随之提高。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新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新时代新征程,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创新路径,不断开拓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新境界,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合理性构建取决于培育环境、培育目标、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和培育手段等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为了较为精准地找出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与案例分析法等诸多实证研究方法,选取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六所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相关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并从微观视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工匠精神培育效果,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工匠精神体现了工匠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反映了从业者对职业的崇高敬意。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帮助高职生实现人生价值。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做好制度设计,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素质,创新课堂教学,营造文化氛围,用匠心培育学生匠心情怀和匠心精神,倾力建设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背景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职业精神。当前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度不高、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重视度不足、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融入度不深等问题。中高职“3+3”分段培养项目融入工匠精神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应构建学习融合圈、营造文化渗透圈和搭建实践锤炼圈,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描述我国近十年工匠精神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上的1472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热点包括“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国制造、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关系“”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大国工匠精神培育”等五个方面。研究趋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5年处于起始阶段,探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价值;2016—2017年属于快速发展阶段,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2018年至今为平稳发展阶段,主要探讨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等融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既需要国家政策导向,也需要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教育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现实需求,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包括:转变价值观念,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依托课堂教学,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强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浓郁氛围.  相似文献   

9.
刘玉方 《文教资料》2020,(9):119-121,134
在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入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融入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和融入创新创业等五条途径,构建了工匠精神嵌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五位一体"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和实施相应对策,以提升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夏青  朱祎 《林区教学》2024,(3):86-90
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在新时代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通过提升高职学生对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角色认同感、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劳动教育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等途径,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高职学生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其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包括加强校政合作与交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转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等等.  相似文献   

13.
陆毅 《广西教育》2022,(9):47-49
本文阐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分析培育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提出通过营造校园工匠文化氛围、组建优质教师队伍、完善课程体系等路径,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进行探析,旨在使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具备时代所需的"工匠精神",服务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双高"建设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完善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构建基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PDCA"运行模式,以及加快高职教育由层次向类型转变。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明确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困境,结合盾构专业学生的培养实际,总结凝练出“242”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助推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陈鑫 《职教通讯》2017,(33):25-26
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以高职通识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为切入点,探讨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通过凝聚价值共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省和实践体悟、强化工匠文化熏陶,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经历高速发展阶段之后,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工匠的主阵地,必须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又红又专的工匠人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广东省示范校和一流校的建设,探索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打造了德技双馨的“双师型”队伍,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校园活动为重要载体,融合校园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面临困境,以"技能本位"为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大力培育现代工匠,现代工匠的培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要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针对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状况、其了解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工匠精神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工匠素质等方面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切实可行的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呼吁通过劳动教育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劳动教育培育中工匠精神显得格外重要。高职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劳动教育的号召,根据自身学校办学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以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和活动。文章主要分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实践路径和实践成效,以期能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