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有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与文化内涵。文人画的创作过程与文人画家的主体心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深具写心表意传统的艺术价值。本文以画竹为喻,分别阐述了在文人画创作过程中的观察、写生、创作三大步骤。由于中国画的历史传承与延续的特点,创作过程交织着图式转换与个性化语言的探索、形成、演进问题,只有突破了理性意图的束缚,将"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巧妙衔接,才是迈向成功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浓郁的香气,有一些家的味道,有一股让人落泪的欲望,我永远忘不了,那是爷爷泡茶的味道。  相似文献   

3.
“意在笔先”最初是对书画理论的见解,后代文论家把这一见解推而广之,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命题、且倍受后人推崇。本文把“意在笔先”同一些质疑的观点“意随笔生”、“情在笔先”进行了辨证的比较。从而说明“意在笔先”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4.
《学周刊C版》2016,(26):44-45
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诸多困境,如文体的单一、文辞的枯竭、思维的重复……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意在笔先”的写作原则可谓是活水源头来,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就对“意在笔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作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应让学生养成读帖的习惯,先观察字形结构和笔画特点,再进行分析、比较,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书写能力、提高书写水平、提升审美情趣是重点。  相似文献   

6.
优秀书法作品的诞生,需要艺术家获取强烈的审美体验。审美经验是审美体验的基础,因而书法家丰厚的审美经验是创作的重要因素,应当多从各种途径涉取丰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7.
王婉  陈英杰 《中国德育》2013,(15):54-55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文明赖以传承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重要载体。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足以见出书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书法创作可看作是书法创作者对字内功 (笔墨技巧 )和字外功 (思想修养等 )的总体把握。通过对书法创作字外功的阐述 ,以期引起书法创作者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纵观当今书坛,趋之不知其数。而真正能写出高品位、高质量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我之见,能潜心于书法艺术,达到一定造诣,必定是那些务实、甘于寂寞、不为虚名、不喜张扬的人。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重新思考“意在笔先”和“趣在法外”的关系对于我们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活动不无裨益。它要求我们在创作实践和审美过程中既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艺术感受的能力,更多更有效地参与艺术实践,不断钻研创作技巧,更细致地观察和体验外在于主体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在创作一幅特定的艺术作品之前一定要有特定构想,做到“意在笔先”,有的放矢,在创作过程中将“心中之竹”通过手中的笔、墨、技巧化为“手中之竹”,心手相应;同时,又要不局限于这一创作构想,在创作和审美过程中不断发展、超越作者的创作初衷,有时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艺术创作的材质加以利用,甚至将创作时间和环境、展览时间和环境,与观众的互动等因素考虑进去,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偶发性”因素,有利于扩大我们的视界,使艺术自由化、民主化,达到“趣在法外”的化境。  相似文献   

11.
陈侃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6):115-117
书法美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线条的艺术组合,但人们在创作书法或欣赏书法时,往往会受到客观世界具体形象的启悟、产生联想,从而使抽象线条中寓有一定的形象性.这种形象毕竟不是形象本身,而是依附于抽象表现的"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自由联想.书法艺术这种形象的联想与异化,正是书法线条本身的抽象与综合,这种形象思维是美的艺术作用的显示.  相似文献   

12.
刘成静 《学语文》2013,(1):47-49
高一阶段的写作教学以记叙文为主。可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叙事简单,人物抽象,情感表达不够细腻真挚,主旨提升缺乏或不到位,作文整体水平仍然停滞在初中阶段。而优秀的叙事散文,创作者用心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出发,阐发出丰厚的生活感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独特的启示。因此,我在散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叙事散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书法的传统与正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书法创作 ,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细究起来“传统”可分解为两个意思 :一是“书法的传统” ,另一是“传统的书法”。两者显然是两码事。大家在许多问题上的争论 ,都与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把两种意思混淆有关。我们就分别从这两个概念说起。一、先说“书法的传统”“书法的传统”是指一种精神的东西 ,是指存在于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而且也是仍在发展着的一种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 ,它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而是一个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东西。它与整个汉文化的发展有关 ,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人传统、文人精神有关。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职工教育》2005,(6):i004-i004
马惠民(马群),男,知名书法家,1935年7月生于河北省清苑县。1951年-197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后勤供职,1974年转业到北京朝阳区,1995年退休。自幼酷爱书法,从唐楷入手,博学诸家,进而研习篆书,后专攻汉隶。作品古朴遒劲、厚实稳重、追求:立足法度、求变创新、师古不泥、创新守法。  相似文献   

15.
书法之意象     
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意”与“象”,是书法创作与欣赏的根本问题。本文就清代文艺家刘熙载提出的“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的观点进行了肯定和论证,同时还提出了它在书法创作、欣赏中一连串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意在笔先”本用于国画创作描述,后多用于形容文章创作,亦即写作。板桥画竹,曾有这段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小学生怕写作文,很多是由于下笔无物可写。故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  相似文献   

17.
书画墙     
张建明 《陕西教育》2006,(1):F0003-F0003
卫双良,号卫三,法门寺所在地陕西扶风人,大学文化。供职于财经管理部门。现为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炎黄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省直属机关书画协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8.
书法创作的本质是一种冲动,是一种表达的需要,也是一种书法理性的思考.只有当书法创作者具有创作意识、审美意识、创作热情、文化修养,以及在好的创作状态时,书法创作才会有好的开始.而书法创新是书法创作的进一步升华,只有当书法创作者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在书法创作中不流俗,不媚俗,不庸俗,能够积极汲取书法历史中的有益养分,才有可能进行书法创新.  相似文献   

19.
书法创作的心理要求以“目空一切”为前提,通过“得意”构思,再而“忘形”挥写,完成创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