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先进中国人代代传承的优秀文化基因,其教化功能与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相契合。传统精华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是由其自身具有优秀文化基因决定的,也是培养学生有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的"君子文化"实现中国梦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每位教师有责任将传统文化精华纳入教学,赋予思政课新的时代价值追求取向。要将传统文化精华纳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加强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关键要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小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道德教育功能不理想的问题。通过重归《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理念,重塑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重建课堂教学形态,重设课程评价的维度结构等方式,重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态,优化其道德教育功能,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导向和视野格局,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的实现。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教师应摒弃“在思政言思政”的弊端,深度融合美育与德育,通过以美促知、以美怡情、以美塑行,实现美育与德育相互增效,以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塑造人格。  相似文献   

4.
孟圆圆 《青海教育》2023,(Z1):57-58
本文旨在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视角,从守思政学科之正、思政课堂之正、思政教师队伍之正,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创新、活动创新、教研创新,以更好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
“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鲜明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其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思政课的实践性。但当前初中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存在课时不足、资源相对缺乏、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实践育人的效果有待加强。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立足立德树人,通过深挖地方特色育人资源,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校外社会实践教学育人新模式,提出依托博物馆资源,馆校联手,开展参观型育人实践;挖掘社区育人资源,社(家)校联合,开展调研型育人实践;探访文化古迹,以古鉴今,开展研学型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是其核心目标。多年来,南京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促进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国意识需要敬畏中国价值、营造价值共情、树立中国自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阐述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从实践层面剖析一线教师如何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性质”部分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优化情境连接知识与素养,以激发情趣点燃热情与活力,以生成情感塑造品性与品格。  相似文献   

9.
项目化学习秉持实践知识观,是对现有固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型和突破。而这种课堂教学变革无疑是对时代给予思政课持续关切的有力回应。探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项目化学习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化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学科素养,回归学科本质属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更好地担负起立德树人重任,实现思政课程育人功能最大化,构建高品质课堂。  相似文献   

10.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结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探寻新旧课标在教学目标层面的差异,是广大同仁落实新课标、教好思政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孙凯 《天津教育》2022,(12):29-31
<正>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任,作为思政课在小学的主要教育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具有时代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小学思政课的实效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将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一、运用网络平台,丰富教学资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生活的学问,也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处处是资源。网络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有了大量可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学生学习新时代思想的重要教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新时代培根铸魂的使命。从《读本》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策略的融合和教学评价的融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讨《读本》与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以提升思政课堂的有效教学,切实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3.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观点、新战略、新思想,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要求,也是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要求,还是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提升教学的价值性、课程的时代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进而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张开智 《甘肃教育》2024,(2):96-100
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教育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正确意识、观念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德育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中,树立“大思政”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重点。文章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德育资源,通过多方面课程资源整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价值的实现,以此对相关工作实践进行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5.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提升义务教育育人质量。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落实新课标精神,探索议题式教学,通过议题活动推进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兼具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生动性。在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敢增减缺乏宽泛性、割裂教材缺乏整体性、浅尝辄止缺乏深刻性、站位不高缺乏引领性等问题。据此,需要教师教活素材。  相似文献   

17.
冯专 《西藏教育》2022,(11):20-22
<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育青少年道德情操、法治意识和家国情怀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增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的发布,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明确了本学科必须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卫仪 《四川教育》2022,(22):42-43
思政课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是以道德与法治课的形式呈现,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要想真正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在用心研磨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构建多维学习支持:理念支持,让教学起点有温度;资源支持,让教学素材有温度;方法支持,让教学活动有温度。这样,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就会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落实新课标精神,切实提升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议题。文章从活用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活动、精准作业训练、有效教学评价等方面探析建构小学思政课堂教与学的新模式,为课堂提质增效,从而更好达成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张萍 《广西教育》2024,(1):100-102+128
时政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时政教学具有让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意义,教师可以采取课前播报时政、课中渗透时政材料、课后设计时政习题训练等策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