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的教学偏向于平均数的算术意义,忽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通过选取梁绍君教授平均数理解"四水平"中的前三个水平,即以平均数的"本义性理解水平""特异性理解水平""加权性理解水平"为维度,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2.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版块的—个基本概念.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却常忽略平均数的特征及其意义.因此,教学“平均数”一课就需立足于学情调查分析,汲取教材给予我们的启示,从“情境创设追求真实性与可靠性”“不同维度切入达成意义建构”“习题多层开发体现统计价值”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从而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感悟其统计价值.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拥有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方能良好应对运算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问题,并取得良好成绩.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策略.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意义,同时结合“分数乘法”的教学案例研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指出教师可通过丰富理论教学内容、开展解题专项训练、落实跟踪教学评价等方式夯实学生解题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晓娜 《新疆教育》2012,(11):140-142
数学教学难度大,充满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紧紧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统计量,它的统计学意义是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般水平)。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呢?如何将算法水平的理解与统计学水平的理解整合起来呢?笔者在教学中创设"记数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接着,借助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动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刻画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然后,精心设计应用练习,把"平均数"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链接,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解决”的策略。在实际运用中给予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必须要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情实际采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从四个角度,即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指导方法和合作探究等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统计教学为例,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问题,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9.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很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缺乏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本质,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相似文献   

10.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所以教师要优选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课前思考】1.研读文本。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平均数"的教学是安排在典型应用题里学习的,而现在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将"平均数"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来学习,这体现了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大家对"平均数"学习的重新认识。我认为这种认识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2.
数学模型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这将有助于他们发现数学、创造数学,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来讲,数学建模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决的实质在于探究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围绕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突出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探究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等数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简单地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希望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同时重视传授策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解决问题,并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问题"质量。让我们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创造智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5.
谢素环 《教师》2022,(34):36-38
核心素养提出以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成为教学重点。其中,“问题解决”教学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模型思维等数学核心素养有关键意义。文章立足实际,详细分析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的相关概念,并对支撑“问题解决”教学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同时,文章作者从激发问题意识、培养解题能力、强化解题思维三个层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扬州大学吴星教授曾指出: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必须且只能在化学问题解决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1]这是因为化学问题解决的学习往往需要通过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开展学科探究活动,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案和结果,从而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习得,学科能力的提升,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感悟与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是发展学生数据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百分数”单元实践中,教师先在了解“百分数统计意义”具体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教材中有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统计意义的学习材料,然后在调研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整合教材的主题活动,设计了凸显百分数统计意义的系列学习任务。实践表明,“百分数”的单元教学应在理解百分数原有数学意义的基础上,凸显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使其贯穿单元学习的始终,将应用意识、数据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每个学习任务中。  相似文献   

18.
受到教师教育意识、教育水平、教育考核评价方式的影响,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的能力低下,背离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核心素养视角,积极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19.
陈晨宇 《教师》2020,(6):63-6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统一于"问题解决"中,因此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解题体验;增加解题引导活动,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开展解题总结活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统计与概率知识应用非常广泛,学好它不但能掌握数学应用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重要意义。但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