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索例谈     
线索是文章的脉络,它像珍珠的串线。要掌握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摸清线索是重要一着。只有抓住线索,才能顺藤摸瓜。由于文章材料和作者思想的差异,决定了文章线索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将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线索类型例谈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的切入确如作者所言,是一种艺术。如何切入?文章从理解作者构思、分析文章标题、复述文章情节、分析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关键语句、体验文章思想情感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分析和例举,切入设计均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重点,有着作者自己独特的教学感悟和体会,能给我们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以启发。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B刊第3期上发表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学者王漫的文章《重构散文的文体知识与教学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师认为:一般情况而言,诗歌教学抓‘意象’,小说教学抓‘人物’和‘叙事技巧’,而散文教学可以抓‘情思’、抓‘线索’。王老师认为,散文教学的抓手是情思和线索,所以,王老师说:‘情思’、‘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并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众多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条线。所谓“线索穿珠”式是通过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或事件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线索是统摄和连缀各个场面、各个材料的纽带,它体现了各个场面、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作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结构严谨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一篇好的记叙文也要首先做到结构严谨。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要想使文章的结构严谨,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清晰。这就要求考生在下笔之前先确定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线索可以是时间推移.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作者的感情。有了线索才能把杂乱纷繁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确定了。可以采用下面的形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精彩点评: 文章采撷了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热爱。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着小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深深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7.
互动空间     
杨老师,我是一位新入职的教师,您能告诉我备课中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吗? 杨红兵: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因为解读文本是备课的关键环节。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地解读。比如,对于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抓主线读书法”来解读文本。第一阶段——理清线索。要先理清文章的“情节线”,也就是要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分哪几部分写的,是否有重要的线索标志,然后,抓住文章的“情感线”,体会情感随着事件发展发生的变化,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8.
教学线索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脉络。它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有序和高效;也能引领学生沉浸在阅读主阵地,控制学习制高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根据陈亚丽老师提出的文章六要素,拟从文章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线索。  相似文献   

9.
美点赏析《歪儿》是回忆往事的叙事散文,本文美在写实,美在传神,美在妙悟。在写实层面上,展示其朴实美。《歪儿》一文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同男孩子们玩耍时的游戏风波,文章以踢罐电报游戏为线索,串连起了歪儿坐庄——歪儿挨骂——歪儿退出——歪儿回归等事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章,经老师或别人一指点,就变得大放异彩,仿佛人家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于是就慨叹:“读书万遍,不如明人一点。”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老师或别人面对的并不是一篇死的文章,他们看到的是作者通过文字展示给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则没能突破语言——尤其是一些看似平常的语言所造成的障碍,没能走进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和作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散文,要理好"形"和"神"的结合点——线索,从而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抓住作者的思路,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本意。一、散文线索常见形式1.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人在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接触过程中,感情会不断发生变化。作者用他的思想感情变化串  相似文献   

12.
[招数指津],如果你要从某地出发到某地去旅游。你的行程将怎样安排?无论海陆空,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路线吧。考虑好先到哪里.再到哪里。然后到哪里。行文如同行路。也要有一个路线.这个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线索或者文路。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为什么妻这样写等.都是非常清楚的。在阅读时.我们若能准确地把握线索,就很容易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这就为解答试题找到了一个捷径。那么,怎样分析文章的线索、文路呢?又如何通过这线索、文路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呢?  相似文献   

13.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回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文风朴素而恬美,清新而雅致。文章语言质朴,通篇体现一个真字:向读者真实再现了作者童年的美好生活,真诚地袒露了  相似文献   

14.
看了太多夸赞老师的文章,甚至有些麻木了——红烛、人梯等老一套的“牺牲自己、勤勤恳恳”的比喻词,让人觉得老师是一个无限光荣的称谓,有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感。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作者用离乡——返乡——怀乡——重新审视故乡这条线索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来,并发出深切的感慨。  相似文献   

16.
钟美玲 《成才之路》2011,(21):84-85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7.
近读《中国教师报》论坛网友lishuangfeng《说课——是否是教育科研的歧途?》文章,对作者因“有的说课选拔引进了一些‘不太满意’的老师”等现象而否定说课,攻击说课,认定说课是教研的歧途的片面看法,笔者有话不得不说。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作者用离乡——返乡——怀乡——重新审视故乡这条线索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来,并发出深切的感慨。  相似文献   

19.
美好的记忆     
黄心如 《新读写》2014,(9):29-29
作者从自己的体悟、仙人球“小姚”等多方面表达了对姚老师的怀念,使得姚老师的形象鲜明饱满,师生之间双向馈赠、共同分享生活的温暖之感也跃然纸上。文章读来似春天的细雨,浸润了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20.
线索是使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好象衣服的领子,契领则顺;有经验的教师在分析、讲解、评论记叙类文章时,通常先指导学生去寻找文章的线索。线索可以分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也可以是时线和地线。一、物线物线是指将具体的物品作为文章记叙和描述的线索。记物为主的记叙文或者以物喻人的文章常常以物线贯穿。龚自珍《病梅馆记》,以梅喻人,病梅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