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玮 《科教文汇》2007,(2):175-175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建立在彻底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学”者诺曼.莱文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漠视人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根本对立。文章对莱文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础上论证了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从"马恩对立论"透视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责难,文章针对他们的主要观点进行批驳并阐述马克思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揭示出自然辩证法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根据恩格斯的大量论述可以看出,他并不主张重新确立所谓"自然哲学".不管哪一个论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去建立自己所理解的自然哲学体系,但是却没有必要、更不应该把所谓"自然哲学"强加在根本不主张重新建立"自然哲学"的恩格斯头上去.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不仅得不出恩格斯是与马克思对立的想建立所谓"自然哲学"的"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而只能证明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在剥去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点,而马克思则是从现实出发的,也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概念式的辩证法,仅仅是用来认识世界,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则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是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来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6.
J.D.贝尔纳 《科学学研究》2020,38(4):577-585,587
如果恩格斯不是在19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与马克思一直并肩战斗的伙伴,毫无疑问,他将主要作为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而被铭记。恩格斯对科学方面的兴趣很早,科学知识深厚,并以超常的敏锐继续保持着对他那个时代的科学发现的理解,比职业科学家更加开放地接受新思想。作为一个科学史学家,恩格斯是特别杰出的。他和马克思首先理解到科学理论发展与生产方式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未完成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首次系统表述了存在于自然界与社会中的辩证法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面的相互渗透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从自然界作为整体的辩证过程,恩格斯强调了19世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个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包括电磁感应定律所涉及的光与辐射热,电与磁在内的能量形式即自然界运动的统一)、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及其内在机理。对于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类社会起源和家庭起源这些科学前沿问题,恩格斯梳理了这些问题中的每一个,并且对每个问题他都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①。  相似文献   

7.
一从上世纪五十年,欧洲的普鲁东撰写《贫困的哲学》,马克思答之以《哲学的贫困》,到小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王若水撰写《辩证法的命运》,杨献珍答之以《唯物论的命运》,人们长时期来议论着贫困的哲学和哲学的贫困,不无理由地为辩证法的命运和唯物论的命运感到忧虑。虽然,早在上一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多次预言: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在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控制自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的"控制自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客观分析,对"控制自然"的实质内涵、内外尺度、手段和目标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今天重温马克思关于"控制自然"的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书信是马克思恩格斯展开理论探讨、理论宣传及理论战斗的重要载体.恩格斯晚年在倾力理论著述之余,与外界仍保持着紧密的通信联系,留下了大量的书信.这些书信也是我们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史料和文献.归结起来,恩格斯晚年在书信中较多地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通过书信批判了经济唯物主义的庸俗决定论观点,重申并捍卫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二是在书信中启发人们重视从方法论的意义来理解和对待马克思和他本人创立的理论和观点;三是通过书信继续探讨和研究了俄国等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徐敏 《今日科苑》2005,(12):55-56
德国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90年代创立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它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前人都没有达到的高度,以卓越的政治智慧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标准、思想根基和思维方法提升到全新的境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彰显了人类社会史在新旧制度的更替中不断前进的这样一个事实,提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创造新的社会制度的方向、路径和手段,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探讨了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分析了科技异化的根源,还揭示了科技异化的本质,阐明了科技异化的解决途径。深入挖掘和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对于今天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科恩(Robert S.Cohen,1923—2017)是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科学哲学家,曾为美国《科学传记词典》撰写过马克思同恩格斯两个条目。关于恩格斯的条目,大部分已译成中文,刊载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5年第1、2两期上。关于马克思的条目,从未译成中文,今译载于此,以志纪念(1)。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重点讲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辩证法成为我国的一个学科。现在有的改称“科学哲学”或“科技哲学”,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当然应该说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发展了,科学哲学自然也要跟着发展。而恩格斯所揭示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和马克思于19世纪创立的自然辩证法中演变发展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它与近年来学术界中科学技术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本文首先论述哲学、科学、工程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阐述,工程技术环节在科学技术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探讨作为工程技术人才要怎样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念并发挥在技术领域之中。  相似文献   

15.
宿琳 《科教文汇》2008,(33):198-198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曾经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社会形态范畴。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马克思根据社会的经济形态即人们的经济活动性质和发展形式表征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一段话 :“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 ,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 ,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这深刻地揭示了基础科学是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动力与源泉 ,近代科技发展史更加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2 0世纪的技术革命也是由科学革命引发和推动的。基础研究获得重大进展 ,如量子论、相对论、信息理论的创立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地球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被一些生态社会主义者称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蕴含的"生态学理论"也在不同意义上获得人们的肯认.不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看作是最早的生态哲学家,他的生态学理论也被尊奉为最早的真正意义的生态学理论.然而,当生态社会主义者进一步拷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取向问题时.却陷入了一场"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争执.有人认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是生态中心主义,也有人说是人类中心主义,孰是孰非,难见长短.在争论中,有人提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人类生态学的.我们认为,从人类生态学视角理解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黑格尔辩证法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自然、社会历史观即新世界观,新世界观使马克思实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变革.把财富作为历史问题、社会自然过程,劳动尺度是马克思运用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科学方法剥离历史幻象、建构科学劳动价值论并最终使经济学成为历史科学的批判尺度和建构尺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交往理论创立、完善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立足于当代社会交往出现的新情况,揭示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结合全球化进程的现实状况,指出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全球化进程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两个必然”的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150多年过去了,尽管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发展的总趋势仍没超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信心。在现代语境中,我们仍然需要挖掘出“两个必然”理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