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体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力的过程.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提升美国教育合力、保障儿童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家校合作学习的典范.文章在对其产生、发展阶段,组织结构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家校合作及其组织的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温哥华客里斯达克小学访问时,我们被两位“家长教师”所吸引。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或帮助教师批改课堂作业,或帮助教师分发练习题,或指导学生的操作活动等等,与教师配台默契,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好奇心促使我对加拿大的家长—教师协会进行了一番调查,这里向同行们作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大兴区团河小学的前身是北京市劳教系统下属的一所子弟小学,在2004年暑假期间宣布解散.在学校的200多名学生面临无处上学的情况下,家长们积极奔走,通过写信向上级反映,通过报刊向社会呼吁,使学校继续存在,并由大兴区教委接管,成为直属十二小.  相似文献   

4.
斯盖莱家长和教师协会向学生父母提供学校事件、大事记、要求和需要等信息,从而为父母和学校服务。这种信息主要通过“斯盖莱人”——家长通讯,分别邮寄到所有学生的家庭。“斯盖莱人”向父母提供学校主要事件的时间安排和关于纪律,出勤规定,毕业要求,升学和获取奖金的机会,测验要求,学生活动等信息。  相似文献   

5.
作用于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它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共同施教,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为此,2005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推进家长教师协会试点,建立新型家校协作机制"的举措,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家长教师协会项目的试点单位。本专题的一组文章为对该项目的介绍、思考、认识、实践进展以及策略研究。希望对探索中国本土化的家长教师协会做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关心与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可以互通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了解孩子优缺点,全面掌握孩子的真实需求,让家长真正成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合作者,从而实现家校共同促进孩子的心身健康发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目标。怎样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7.
家长对玩具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6月,笔者对北京市六个城区的400多名幼儿的家长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有益的活动及孩子喜欢的活动这两项内容。调查发现,43.8%的家长不认为“玩玩具”是一项对孩子有益的活动:64.4%的孩子喜欢“玩玩具”。看来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好奇、好动、好探索是幼儿的最大特点,而玩具的形、色、声、光、动感等方面的特点正适合他们的需求。因此,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去摆弄、去探索。在反复操作玩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认识物体的形象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家长与教师之间冲突的必要性 自学校产生以来,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就被人们所关注,如何成功地实现二者之间合作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课题,同时,也是家庭和学校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家校合作的重视和期望,而作为家庭和学校代言人的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2005年8月,受北京市教委委托,门头沟区教委开始以班级家长教师协会组织为载体,进行新型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机制的研究。现在已经建立了216个协会组织,开展了  相似文献   

10.
徐志芳 《中国德育》2006,1(9):46-50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协同合作、形成合力。2005年,北京市教委在门头沟区开展家长教师协会试点,以期通过建立制度来强化家庭和学校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联想关系和英语习语的有效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高度规约化的特殊语言表达,在回顾前人对习语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1)西方学者提出理解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可以解释为种种联想关系;(2)常规知识不应被看作是与隐喻、转喻处于同一层次的认知机制,而是涵盖了前两者的一个认知意义上更大的范畴,对于习语甚至于其它语言现象的认知都是基于这一广阔的知识层面上的。本文通过对480名英语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习语认知测试的结果分析,旨在从本质上揭示基于人类知识层面上的联想认知机制对于破译英语习语意义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证明认知语义学对提高习语学习的效度有很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数学课堂教学角度阐述通过强化双基能力,加强对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渗透数学思维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联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数学观由数学知识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自我概念3部分构成.在数学教学改革和内隐社会认知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把内隐社会认知和数学观的研究结合起来,了解学生内隐的数学自我概念是必要的.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这两种内隐认知测量方法测量学生的内隐数学自我概念是可行的.未来研究中还可以尝试用其它内隐认知研究方法研究数学观.  相似文献   

14.
《学习科学杂志》2013,22(1-2):27-61
In this article, I describe an 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 and an associated research method. This framework focuses o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of individual and setting as experienced by the individual. Due to the fact that individuals may be perceptually attuned to phenomena at different ranges and time scales, researchers who want to understand cognition have to follow this changing field of attention. My analysis consists in zooming to identify patterns that simultaneously occur at multiple levels. Zooming, therefore, embodies a reflexive relation to different figure-ground relations in the attentional field of the individuals I study. To exemplify my approach to research, I use data from a physics classroom where students learn to explain computer-animated microworld events in terms of Newtonian theory.  相似文献   

15.
论认识     
从认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来看,认识的对象是个别存在物及其全体,目标是所有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认识的方法主要有归纳、推广、演绎、假设及其验证等,其中,假设是认识的关键环节,验证是认识的最终决定因素。借助假设及其验证,认识得以跨越经验的、有限的直接对象和超验的、无限的目标之间的双重鸿沟而成为可能,同时也将自身限定在对所有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第11届教育基本理论年会近日于西安举行,大会以"教育与幸福"为主题。与会学者在教育理论框架内,讨论了幸福与教育的幸福价值、通过教育过程获得幸福体验、幸福存在于教育关系之中等问题,并分别从经验的和思辨的层面考察了教育与幸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哲学的必然之路和光荣使命。从古希腊开始整个西方哲学史都对自我问题进行了探讨。然而,现代人对认识自我却显得较为冷漠。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是哲学的使命和责无旁贷的任务,认识自我是人类延续存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19.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tent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wedish school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s origin and content is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predominant ideas in society at different times and is seen as the outcome of a struggle between social forc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power groups. The shift of meaning of democracy and equality is related to change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Recent trends and changes in the Swedish educational system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hanging power groups in society and considerations made for the implications of citizenships, democracy and e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