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以二次元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成为了Z世代年轻群体表达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自我价值的社会文化形态。通过梳理Z世代二次元消费现象时发现,其消费形式主要分为电子游戏消费、虚拟偶像消费、周边衍生品消费和线下体验消费。深层次分析来看,Z世代二次元消费行为具有深刻的心理机制,主要反映了年轻消费者的逃避现实心理、投射移情心理、自我实现心理、身份认同心理。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主体性人格是当代社会的人格类型,流行文化是影响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重要亚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指引与暗示作用,并且强化着青少年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及个人本位愿望.  相似文献   

3.
民族认同对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中,文化和人口占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方面给予恰当的引导将会对他们未来的文化适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国学者Carol Markstrom-Adams和Margret B.Spencer借助观点采择的理论,指出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过程中的三个阻碍因素,并根据E.Erikson,J.Marcia,M.Atkinson和Spencer等人的青少年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五步干预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影响着青少年文化的变迁轨迹.大众文化成为影响现代社会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的必然结果.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台湾散文趋向以不同方式寻求身份认同路径与主体性建构。“寻根”书写是其中至为重要的表现。创作主体通过文化寻根书写,融合传统文化价值追索、生命意义探究及精神救赎等丰富内涵,寻求自我精神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融合与认同,既对台湾社会民族新文化精神的铸造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应注意批判以话语和认同重构为目的的台湾文学史重释写作中所包含的扭曲史观与认同错位倾向。  相似文献   

7.
陶丽  洪景琳 《中学教育》2011,(4):97-102
本文探讨的是第三空间对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而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又将与他们的生命态度产生怎样的关联性。本文选取QD高级中学高一、高二各三个班级进行调查,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生运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都与学生的自我认同得分显著相关,而生命态度诸多指标也都与自我认同存在正相关。最后,对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境遇下的个人的比照、两种文化下的个人的自我形成及认同、不同文化对个人自我形成及认同的实践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文化环境进行了广义的批判与反思。并通过对存在于不同制度下的文化现象进行感受,以期揭示出个人是在与文化互动中完成的自我形成及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9.
自我是个人发展中整个人格形成的核心,理解自我时涉及个体的自我和发展的自我两个方面,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认知机能和社会的期望的变化第一次聚合在了一起,使整个的自我的发展在内涵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自我认同是个人个体与自我身份的确认,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自我认同的实现,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有早定、拖延、迷茫、达成四种方式。青少年要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促进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度得到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但面临着边境地区"相对封闭性"与"全方位开放"的复杂性,跨境民族"情感亲近"与学校教育"隐性排斥",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偏差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特殊的家庭问题与家庭教育缺位冲击或弱化国家认同等困境.为此,应加大社会支持,保障跨境民族青少年权利;坚持学校主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注重家庭培育,营造稳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多维联动、协调有序的强大合力来增强国认同.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构建了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的理论维度,并据此编制了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的测量问卷。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文化认同是多侧面的,包含4个维度,该研究所构建的文化认同理论体系比较合理。《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构想效度,可以作为评定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状况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认同理论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埃里克森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塔基菲尔的社会认同理论为认识不同群体及群际冲突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压力,并从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探寻新的策略:1.从自我认同的功能出发,认识自己、完善人格体系;2.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3.从社会认同中群体互动的角度,增加群体间的互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良好氛围;4.从家庭和学校等社会基本单元着手,通过大学生责任意识、择业观念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77名回族中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回族青少年自尊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喜欢大于自我胜任力;(2)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国家认同程度大于对本民族认同;(3)国家认同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自尊中的自我喜欢维度。该结果为今后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始成年期的自我认同的探讨有利于了解如何在始成年期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顺利度过青少年期.本文采用始成年期一词来代表从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期的一段过渡时间,在简要介绍始成年期及自我认同概念基础上,综合了近十年来关于自我认同的相关文献,重点分析了这一阶段自我认同的研究现状,探讨影响自我认同的各种内外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内外条件来培养自我同一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跨文化敏感性、双文化认同整合、文化自信、民族团结意识4个量表对549名年龄在12~17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跨文化敏感性对民族团结意识的影响,探讨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及文化自信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少数民族中学生拥有高水平的跨文化敏感性、双文化认同整合、文化自信、民族团结意识,且两两之间呈现正相关;(2)跨文化敏感性对民族团结意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跨文化敏感性正向预测双文化认同整合,双文化认同整合正向预测民族团结意识,双文化认同整合在跨文化敏感性与民族团结意识关系中起中介作用;(4)相比于高文化自信青少年,在低文化自信青少年中,跨文化敏感性对双文化认同整合的正向影响更强;(5)与高文化自信青少年相比,在低文化自信青少年中,双文化认同整合及跨文化敏感性都显著影响民族团结意识。整个研究表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增强双文化认同整合能力、提高文化自信可以促进其民族团结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机制,基于自我差异和自我逃避理论,采用相关量表对50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我差异显著正向预测化身认同;化身认同对游戏乐趣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结论:自我差异可以通过化身认同、游戏乐趣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游戏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自我认同和情感依恋两方面需要论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机制,它与爱完全不同。作为青少年阶段特异而合理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是对偶像的认同和依恋,而非偶像崇拜。不要轻易完全否定偶像崇拜,应在肯定其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意义上,发现问题并善加疏导。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77名回族中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回族青少年自尊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喜欢大于自我胜任力; (2)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国家认同程度大于对本民族认同; (3)国家认同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自尊中的自我喜欢维度.该结果为今后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之源,承载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与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必须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最终必须体现在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质指向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而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实质则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将"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逻辑基础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其次是对中华文化内在理念与价值体系的肯定,是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次要求。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实然路径既包括主体自觉的教育强化,又包括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建构,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共同促进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最终实现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20.
王芳  李晓琴 《考试周刊》2014,(37):22-23
黄哲伦的《蝴蝶君》是一部解构《蝴蝶夫人》的重要剧作。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入手,通过对伽利玛的东方幻想与现实矛盾的冲突进行分析,认为伽利玛面对现实威胁时产生的自我强者认同和自我性别认同危机,是导致其走向自杀悲剧的根本原因。这对处在日益复杂社会文化矛盾中的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