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联大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丰碑,"两最"教授闻一多是联大个性鲜明的教授群体之一员。他"不甘心""不忍心"和"不灰心"的教育执念,植根于国民性格中的面子观,融合了平权性格的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联大教授群体的学问品格、为师风范。而联大教授风范的养成、维护与坚守,则有赖于时局契机、文化土壤和多元、兼容的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批具有"民主传统、自由理念和宽容精神"的教授群体。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是由一群思想各异、行为自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学者们所构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从校长到教授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们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的经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可谓学贯中西。而且这些学者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成为联大教授的意识形态。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也是最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受党派的约束。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认同和坚守的价值谱系成为他们相互合作、共事、团结的基础,这些价值谱系是:潜心学术而避免内部纷争;宽容精神和民主信念;党派之间和平共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谱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学精神具体化,是一种大学文化的自觉,是教授群体在大学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觉悟,他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可谓是当时国内学术精英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谱系,而这恰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灵魂。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奇迹的创造与其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分不开。在西南联大的教师群体中,留美教授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1942年度在职的留美教授为样本,从自然情况、学术成绩、政治倾向等方面,分析探讨了西南联大留美教授群体的构成。  相似文献   

4.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上海、南京、武汉相继失守,平津告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中辗转迁徙,最后来到云南昆明黄土坡的大普吉村,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称"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三校师生分批返回平津,  相似文献   

5.
西南联大教授深受美国通识教育思想的影响,极力批判民国时期大学强调专才教育的倾向.他们的通识教育思想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人格培养为核心,强调文理渗透、中西会通,以通识为本等.联大教授群体通识教育的思想认同及积极实践,为联大成功实施通识教育理念提供了最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贫乏的物质条件下,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教育和学术成就,教授群体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及其产生的精神力量,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联大教授群体文化性格的内涵主要包括精英意识、忧患意识、自由求真精神、独立批判精神。文化传统、现实环境、学术共同体、个体志趣和个性等不同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联大教授群体,影响其文化性格的生成和展现。联大精神与教授群体文化性格的内在关联主要在二者的内涵、特性、功能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疯癫”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这一阶段被频繁地引入。在所有的疯癫形象里,尤以农民、知识分子和女性三类最为突出。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导致疯癫的原因和症状,然而细加考量,会发现现代文学中描写的疯癫是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精神所指的。在疯癫的外表下,疯癫形象担负着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封建黑暗势力的重任,是时代觉醒的先驱。这些疯癫既传承着传统文化,而又因为时代的不同,散发着它特有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福柯描述“疯癫”人自我体验自由的疯癫历史的过程为出发点,揭示了疯癫人对自由的诉求以及生命本真的追逐,进而阐述了福柯依托本我与社会抗争的真实写照,得出疯癫在理性的驱逐下最终失声乃至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当下文坛的长篇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疯癫”文本,比如阎连科的《坚硬如水》、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格非的《人面桃花》、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当下文坛对疯癫的集体关注蕴含着作家们对当下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深入思考,也酝酿着消费时代文学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在留胡子的教授里,年龄最长,胡子也最旺盛的,大概要算戴修瓒先生。我在校时,戴先生已有六十多岁。戴先生是法律系的。听说他在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最高法院(那时应该叫做大理院)的大法官.因为对段祺瑞之所为不满,一怒辞职.到大学教书。  相似文献   

11.
西南联大作为一个战争时代的学术组织,体系严整,运作规范,其内部组织主体之间有着较为成功的协作与互补.这为它自身的高效运转和拥有超强的组织生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在留胡子的教授里,年龄最长,胡子也最旺盛的,大概要算戴修瓒先生。我在校时,戴先生已有六十多岁。戴先生是法律系的。听说他在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最高法院(那时应该叫做大理院)的大法官,因为对段祺瑞之所为不满,一怒辞职,到大学教书。戴先生身体很好,他身材不高,但很敦实,面色红润,两眼有光。他蓄着满腮胡子,已经近乎全白,但是通气透风,根根发亮。我没有听过戴先生的课,只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先生对西南联大有个特别经典的评论: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当年联大多的是流亡学生,家乡沦陷,经济来源断绝,战区学生贷金仅够吃掺和着稗子、虫子、草屑、沙砾、老鼠屎的所谓"八宝饭"的水平。一袭长衫看起来文质彬彬潇洒得很,借以掩盖的却是里面见不得人的破裤子。但同学们谁也没有"自惭形秽"的感觉,同时,谁也不会小看别人的贫寒。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两部悲剧《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都出现了悲剧主人公疯癫的场景,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二人的疯癫及其意义。二人的疯癫虽有不同,但有相似之处,都充满理性,闪耀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西晋元康年间至东晋初年被达派名士的极端行为历来受到人们的贬斥,然后考察他们行为的种种方式以有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看出:“元康放达派”故作放荡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应重视其追求高尚、率真、单纯、境界的精神实质,因为这正是构成魏晋风度之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将"疯癫"视为西方文学史中一个文化表征,对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的"疯癫"意象进行分析。从梳理悲剧的表现入手,后由"悲剧性""死亡结局"和"反讽"三个角度阐释了该作中"疯癫"的特征,而这些指向了文艺复兴时代"疯癫"的终极地位。真正的崇高和真理体现在被人们所嘲笑的愚昧和疯癫之中。作家通过非理性的"疯癫"来表达他们对社会黑暗、腐朽和堕落的控诉,在文明曙光初现的时代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19.
酒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它是魏晋时期文人名士们惊世骇俗的精神面貌的高度概括。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魏晋文士们常常“借酒浇愁”,排解心中的郁闷。本文试图从酒与“魏晋风度”的关系出发,探讨酒与“魏晋风度”的文学价值以及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南联大培养杰出人才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联大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校长开明,教授治校的办学方针,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大师云集,甘于奉献的育人环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宽广视野,严格要求,主张“通才”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