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对元杂剧的研究是一种文本研究,为此,关于元杂剧的研究应建立文学范式的思路.而从元杂剧文本看,实际上是存在大量叙事成分的.  相似文献   

2.
元曲是元代文学成就中最辉煌的一章,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的传播方式有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两种。在元代,舞台表演是元杂剧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元杂剧衰落后渐渐成为案头文学。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元杂剧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元杂剧最真实、直接、可靠的文献资料,而《嗓淡行院》、《庄家不识勾栏》这两首曲正是元杂剧演出的重要史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情节要素入手,探讨元杂剧对情节的处理,说明元杂剧实际是“抒情戏剧”,一般不注重精心组织情节,细致展开矛盾冲突。其次通过对元杂剧戏剧高潮的分析,指出元杂剧文本的戏剧高潮实际是一种情感高潮,并形成其以情感为主、情节为辅的双线结构。  相似文献   

4.
《剑桥中国文学史》对元杂剧的书写,迥异于传统文学史,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学转向,包括详叙元杂剧产生及演变的历史语境、突出元杂剧文献的实证功能、关注个别元杂剧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等,保证了文学文化史总体呈现出较为清晰的框架。但同时也存在元杂剧书写碎片化、无法深入杂剧文本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被遮蔽等缺点。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中语文思维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满琦 《双语学习》2007,(9M):94-94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元杂剧演出并没有因为传奇的兴盛而完全消亡.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明代的戏曲演出舞台上。本文通过对明代士夫厅堂、教坊勾栏和社戏庙会上的元杂剧演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元杂剧在明代民间的演出舞台上.无论是腔调和文本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在社戏庙会的演出中,元杂剧被改编的痕迹尤为明显.且历史剧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是中国戏剧最初的成熟作品,我们在充分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元杂剧作家并没有将杂剧与诗、词、散曲严格区分,绝大多数作家在创作中没有按照戏剧文学的独特方式构建文本。本文试图从矛盾冲突、人物台词、戏剧情节诸方面揭示元杂剧作家体裁意识的模糊性,并探讨其产生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中国戏盐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了这一时代文学的标志。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又是元代文化的“活化石”。从文化角度对其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由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作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陕西师大文学院高益荣博士的博士论文《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一书是就是在此方面有建树的研究元杂剧的一部力作,它运用了现代意识、从文化的角度对元杂剧的文化精神进行阐释,既能从宽广的文化视野挖掘其思想蕴藏和审美情趣,又能帮助人们理解元代文化的有所异质于传统文化。该书是近年来出版的元杂剧研究著作中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力作,正如霍先生在序言中概括的那样:“长期以来,研究元杂剧的成果不断面世,但在探讨元杂剧的文化精神方面尚显薄弱。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中的概念思维使教师、学生、文本都处于相互分离状态,教育行为体现出一种单纯的外施性特征。这种教育实际上是漠视师生个体对文本的整体解读,将教育过程看作是客观性知识的传授过程。动态的关系思维将教师、学生和文本放在开放而宽松的关系之中:从师生和文本的关系来看,他们不再是外在于文本,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的;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他们是相互影响的,师生之闻的距离和亲密关系并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的第一部分。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先生高度赞誉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但又评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剖析这一命题的实质,着重考察元杂剧在西方传统戏剧模式的观照下出现的种种差异,旨在呈现两大戏剧体系迥异的艺术风貌,以引发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桃花女》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并非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其内容、语言及其风格方面与其他元杂剧相比并没有更多创新。但是,作为一篇反映当时风俗的民俗文化作品而言,却具有其他作品所无法取代的研究价值,它填补了正史的一些空白之处,特别是在元代的婚俗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从这一角度入手,不仅能发掘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蕴含,还能为元杂剧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以昆剧《长生殿》文本为对象,在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比照与阐释相结合的方式,对昆剧《长生殿》中元杂剧的留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发掘。首先概述了元杂剧的体制,接着梳理了昆剧的起源及艺术形态,进而分析了元杂剧向昆腔化演变的外部与内部原因。昆剧《长生殿》中元杂剧的留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唱词的沿用;二是曲牌联套的承袭;三是北曲豪迈之风的遗留;四是脚色行当分工的留存。  相似文献   

13.
论元杂剧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中国古代其他悲剧作品相比较,尽管元杂剧的戏剧手法比较幼稚,但无疑,元杂剧的悲剧精神却是非常突出的。因为无论从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元杂剧的悲剧冲突和悲剧情节、元杂剧的悲剧形象以及悲剧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悲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戏曲体现了中国人的心理、生活方式和中国文化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说,戏曲可以看作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繁荣的创作体现了当时民间的风俗习惯,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而且以都是很成熟、完备的样式被保存于作品中.从元杂剧文本出发,着重从行旅风俗的行装和盘缠的筹集i饯行与赠别、旅途住宿三方面来探讨元杂剧体现的古代风俗遗存,为研究中国戏曲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公案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传统题材之一,公案戏在元明时期已经被视为元杂剧的一个重要门类。本文着眼于从《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所存剧本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叙事单元的公案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解读其中的公案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宣传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相互依存、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有代表性的优秀新闻作品(主要是通讯体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比较新闻文本的表达方式,阐述改革开放前与新时期的宣传思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论元杂剧悲剧的特征李唐董贵杰元朝是中国古代戏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以后的戏剧成就都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元杂剧悲剧的认识,不仅涉及对元杂剧规律和特点的认识,而且也涉及中国古代戏剧的评价。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埃斯库勒斯、索福克勒斯、欧里皮得...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发轫于金元之际,历时百年之多,其创作始于关汉卿等人,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对进一步明晰元杂剧发展的历史,深入了解各时期中的作家作品情况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元明人著作所记为据,从杂剧家的生平与创作入手,结合各时期中杂剧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情况,论述了元杂剧应分为四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四大活动中心的形成,是蒙元时期元杂剧兴盛发达的重要标志。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被战火毁灭殆尽,然而在金元汉人世侯所控制的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却奇迹般地孕育出元杂剧这一光辉艺术,并流传到大都而走向了兴盛发达。元杂剧四大活动中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元汉人世侯对其世袭领地的统治,使社会相对安定繁荣,中原化也得到相应保护和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学术界不可忽视金元汉人世侯对元杂剧兴盛发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田同旭《元杂剧通论》的问世,有其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一、它是元杂剧研究史上第一部通论式著作,做到了“述”与“论”的有机结合。二、作为首部元杂剧研究通论著作,所论问题之多是其他同类著作所无法比拟的,它几乎涉及元杂剧研究中的所有问题。三、在一种新的文化视野下,重新审视一代文学元杂剧,体现了著者的独到见解与学术睿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