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化启动时期倒幕派先驱,他自幼继承的家学是山鹿素行所创立的山鹿流兵学。本文以山鹿流兵学的核心内容武士道论为中心,分析松阴对素行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阐明松阴在学问方法上继承了素行的实用主义,但在理性思考上有很大倒退;在伦理思想上坚持了素行所提示的基本原理,并适应时代需要积极尝试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2.
摘要:El本的武士道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突破了“下魁上”的藩篱,形成了一个新的武士道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山鹿素行士道论。山鹿素行士道论在旧的武士道理论基础上,吸收儒教及朱子学的思想,适应了德川幕藩体制的新要求,解决了幕府所面临的由来已久的“下越上”问题,也为德川时期武士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可以说,山鹿素行士道论是存在于LI本传统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向东传入朝鲜和日本,在朝鲜呈现朱子学的"一枝独秀",而在日本却呈现朱子学、古学、阳明学、折衷学的"百花齐放"。究其原因在于两国的社会现实不同,朝鲜是高度集权的大一统体制社会,而日本则是分权的幕藩体制社会。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本幕末时期变革思想的现有研究多侧重来自西方的影响。实则以山鹿流兵学家吉田松阴(1830-1859)为代表,日本幕末变革思想深受日本近世(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传统兵学的影响。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的门下曾涌现出久坂玄瑞、高杉晋作、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倒幕维新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松阴自幼奠定的以山鹿流兵学为中心的学问基础,从根本上塑造了他独特的变革逻辑,他对"约"和"博"的辩证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认,所以才会对其他流派的兵学以及各种学问都抱有积极开放的求知态度;他对"理"与"变"的辩证关系也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形成了以不变的"理"为指导并且与时俱变的理念;他所服膺的日本近世兵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这使他不仅在军事上能够随机应变,在政治上也日渐萌发了独特的变革意识,直至促使他和他的门下前仆后继,投身于倒幕维新运动,最终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的先驱吉田松阴的思想与行动,从安政四年(1857)末开始越来越激进。其政治主张前后经历了向幕府进谏、针对幕府的直接行动和针对长州藩的直接行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治主张都是其对当时局势变化的应对。吉田松阴的兵学观深受儒学影响,故其兵学对策论始终没有脱离"大义名分"和"时势利害"这两个方向,且前者优先。这赋予吉田松阴的激进主义以鲜明的两面性:其政治理性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依然存在;其非理性的侧面虽然会妨碍其对具体状况的准确把握,但毕竟带来了打破现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幕藩制度下封建武士的等级性、多元性的忠诚,逐渐集中指向以天皇为统一象征的近代国家。吉田松阴正是这一转变过程早期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吉田松阴"天下意识"和"藩意识"的相互强化和共同发展,使他在外来危机的刺激下,形成了提倡效忠于天皇的"国体论",并提出了将军职分论,从而完成了倒幕思想的理论准备;另一方面,松阴依然保持着以藩主为核心的忠诚模式,并视之为效忠于天皇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始终未能否定藩主辅佐幕府的忠诚义务。虽然松阴最终未能突破幕藩体制而形成"一君万民"式的近代性忠诚,但其忠诚意识已经不同于典型的封建武士,预示着近代日本忠诚观念最终定型时的两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构建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唐代李筌认为《孙子》十三篇的排列顺序即表明它本身有着完整的体系,南宋张预、郑友贤也认识到了《孙子》兵学体系的存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山鹿素行从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角度概括了《孙子》的全部内容,并进而分析了其兵学体系。20世纪40年代以后,萧天石、郭化若等用现代军事学的观点来框定《孙子》兵学体系,吴如嵩、刘庆、赵海军等从范畴出发探索《孙子》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朝鲜半岛是朱子学东传至日本的必经之所。朱子学在江户初期正是借由朝鲜通信使与朝鲜大儒李退溪的文本抵定日本的。日本朱子学的最重要代表山崎暗斋便是在对退溪思想深入研究后,形成了日本朱子学的重要门派——崎门派。20世纪前后日本儒学圈对朝鲜朱子学的评价褒贬不定,朱子学的研究表现出"去中介"的诉求,呈现纷繁复杂、曲折往复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日本社会出现了城市运动。日本的城市运动是日本战国后期幕藩体制建立的结果。幕藩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国家对商业和城市的统制,使城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起来,成为社会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幕藩体制中,以集权、分权相结合的石数制为核心的兵农、兵商分离制有力地推动着城市运动的发展,它不仅塑造了日本的封建小农经济,而且塑造着日本的商品经济,使城市运动成为日本江户时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在明治维新之前成长壮大,日本的现代化也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0.
德川幕府末期的攘夷运动以在关东地区发生的"生麦事件"等暗杀外国人行动为标志,在日本近代开港与外交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尊王攘夷思想是尊王攘夷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目标。攘夷运动反映了幕末时期日本民众生活的贫困化和下级武士对时局感到不安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幕藩体制渐趋式微。  相似文献   

11.
日本德川幕府虽然将中国的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大力宣扬文教,鼓励学问。但是,不论德川幕府的统治者如何信赖朱子学说,武士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所实行的文治是以武力为重心的文治。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们基于这种以武治国的本质和日本的独特意识,认为只要统治阶级坚持以武治国,保持尚武精神,就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2.
郭俊彦 《文教资料》2011,(32):91-92
长洲藩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作为幕藩体制的维护者,村田清风为了挽救危机提出了积极的海防政策。其中包括整顿海防、引进先进武器、进行军制改革。这些思想对安政期周布政之助的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引发了封建制度——幕藩体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朱子学的批判,是日本江户古学派的共通价值取向。但是,针对与朱子学有着密切关联的孟子及《孟子》一书,古学派的两大巨子——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却有着"尊孟"与"非孟"的不同看法,并对《孟子》有着不同程度的新诠,从中凸显出二人的价值取向。因而,从日本视域下探讨《孟子》诠释,更将有助于人们对《孟子》在东亚世界历史地位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21,(2):26-31
德川幕府末期,日本社会的经济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石高制为基础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过渡到领主商品经济,进而被农村商品经济所取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幕府末期"四民"身份制度的瓦解,带来了社会及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加速了"重商主义"与"国益"思想的传播,致使武士道精神离散及"文官"武士的重利主义趋向产生。最终流变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胎动的温床,并成为幕藩体制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在日本出现的儒学新学派古学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孤立的本土自生的。这不但有悖历史真实,更有走向建构狭隘地域民族主义之危。通过对原始文献的交叉求证可以发现,在明末事古学办昌古社、后成为德川幕府水户藩主德川光国宾师的朱舜水对日本古学创始人山鹿素行与荻生徂徕从宋儒转向古学有重大影响。山鹿素行与舜水有密切的交往,在古学方面的主张与舜水雷同。荻生徂徕转向儒学,则受到朱舜水的著述、伊藤仁斋的启发、仁斋门生及舜水门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舜水,明末的儒学家,曾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失败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其重视朱子学,但又不受其约束,尊崇考证,对水户藩的修史事业及前期水户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朱舜水到底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将要对此做一详细考察。  相似文献   

17.
《滨州学院学报》2021,(3):23-25
《孙子兵法》自大约公元630年传到日本,对于日本各个时期的权力格局、政治走向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战国时代,著名武将武田信玄将"风林火山"作为行动的指导方针,在日本孙子兵学应用史上最为有名。近代,特别是德川时代,基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孙子兵法》被广泛印刷,使兵学研究进入了繁荣期。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兵学及重视精神的日本本土兵学更受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昭和天皇关于战争败因的分析中,最重要一条是"没有重视《孙子兵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19,(5):18-24
中国兵学在近代经历了从中心逐步退隐的过程,但仍有部分的支流表现出了自省和奋进的态势。以奇正思想在哲学和实践两个方向上的发展轨迹为基础,对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关于奇正思想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反省中国兵学体系的不足,吸收西方军事理论的精华,从而创造出衔接中西兵学的缓冲平台,让兵学重新回归战场。这对兵学是深化,是一种反动,也是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19.
日本法制近代化成功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亚洲法制近代化比较早的国家,他们成功移植西方法制的原因是由日本幕藩体制下所特有的经济、政治、化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日本社会出现了城市运动.由于日本的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城市社会建立起来了.本文从幕藩体制、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等方面,探讨日本城市运动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