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一个没有文化的渔民之子成长为自己祖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办人——这是俄国科学家和文豪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的事迹。他是睿智的理论家和学者,同时又是“文艺复兴式人物”,其知识之广博简直了无边际。他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位伟人。为纪念他275周年诞辰,本期发表一位科学史大家讲述罗蒙诺索夫的光辉生平和工作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罗小四 《知识窗》2013,(19):29-29
电视里正在播放这样一档节目:一堆木柴,开始慢慢燃烧,火越来越旺,熊熊燃烧的火焰像是在跳舞,充斥着整个画面……不是晚会现场,也不是事故报道,你能相信,节目的本意,就是让你看一堆木柴的燃烧吗?有观众以为接下来画面会瞬间移转,也有观众以为这是介绍某种特殊的木柴,还有观众觉得节目在埋包袱,再或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事实上,什么都不是。更离奇之处还在于这堆木柴持续燃烧了二十三个小时,电视全程直播。在这过程中没有广告,没有电视剧,无声无息的画面就是那堆木柴,从点燃开始,直到完全化成一堆灰烬。  相似文献   

3.
十一月十九日是伟大的俄罗斯科学的创造者,近代科学的奠基者罗蒙诺索夫诞生二百四十周年的纪念日。罗蒙诺索夫的光辉成就,不仅在于他天才的渊博,在自然科学上比其他欧洲的科学家更早的创造出正确的理论,赢得了无比的荣誉。重要的还在于他忠心不移的对祖国的热爱;正当俄国科学被外国人所把持,横加阻挠其发展的时候,为了保卫祖国的科学,他坚强的和敌人作斗争,把俄罗斯科学从废墟中建立起来。罗蒙诺索夫一生不懈地为创造和普及俄罗斯人民科学而斗争着;他的研究联系着对祖国富源的开发和工业的建设;直到今日,他遗留下来的一些理想,远在伟大的斯大林直接领导之下,逐步实现和扩张着。所以在今日对罗蒙诺索夫的事迹作深刻的回忆,是有其现实的意义的。——编者(?)。  相似文献   

4.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现行的物理和化学教科书几乎找不到罗蒙诺索夫的名字,而他实际是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奠基人,是俄国近代科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在罗蒙诺索夫逝世250周年之际,本文试对其成长经历、科学成就作一简要介绍,以引导学生学习他矢志科学、报效祖国、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国立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校长洛古诺夫院士于1986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一篇讲演。其内容对非专业人员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我们仍然相信,它可使人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到新的重要的认识,并对读者中的物理学家将会大有裨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纪念罗蒙诺索夫诞辰275周年之际,我们在此发表一篇关于在他帮助建立的大学里所从事的研究的文章,是完全适宜的。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44-145
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Lomonosov,Mikhail Vasilievich,1711—1765)(邮票L36a)是一个富裕渔民的、好学的儿子。他17岁时去到莫斯科(部分原因是避开他的继母),设法冒充一个贵族的儿子被获准上了学。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燃烧?     
燃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已经是很熟悉的现象,可是,什麽是燃烧?燃烧需要些什麽条件?却很少有人能够充分地、具体地回答出来。现在我们在下面讨论一下。燃烧是激烈的氧化,也就是可燃物质和氧气急剧化合而改变其原来性质的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伴随着光和热的发生。如煤、木柴、纸、腊烛、油等碳氢化合物,当它们燃烧的时候,其本身发生了化学变化成为灰烬及逸失于空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从而放出了光和热。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改变物  相似文献   

8.
人们很早就已使用火,累积了取火的技术。但是物体为什么会起火?火是什么样的物质形态,却长期困扰着人们。18世纪初,有人提出一种学说,认为可燃物质中存在着“燃素”,当物体燃烧时它以光和热的形式逸出。后来,物体燃烧的氧化说才取代了错误的燃素说。原来“火”就是某些物质在较高温度时与氧气化合而发热发光的剧烈氧化反应现象。火焰指的是物体燃烧时所生成的发光、发热的气体区域。  相似文献   

9.
(1)1756年,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用实验证明他发现的伟大的物质守恒定律,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坚实基础。 (2)1753年,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利用铁杆把空中的电引入地下,证明雷雨时的闪电是一种电火花,揭露了大自然的一项秘密。 (3)1651年,德国科学家葛列克在马德堡作关于大气压力的实验,说明两个空的金属半球密切对合以后,如果把里面的空气抽去,外面大气施在球上的压力是很巨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15-I0015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8日报道,美国莱斯大学和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氧化石墨烯具有非凡的吸附能力,能够快速除去污染水体中的放射性物质。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1.
正一、创意背景为祛风散寒,有的人习惯在室内点一支或几支艾条。如果家里没有专用的艾条支架,不妨制作一个简易艾条支架来解燃眉之急。二、设计方案1.点燃的艾条要竖立放置,这样燃烧才能更充分。2.方便艾条固定在支架上。3.艾条的灰烬需要有物体接住。4.材料易得、制作简单、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2.
多走几步     
1774年,英国有位叫普列斯特列的科学家,他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出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当时所谓权威的“燃素说”出发,将它命名为“失燃素的空气”。  相似文献   

13.
沒有人去引火而發生的燃燒,有些老年人叫它做“天火”。這種叫法是不正確的,實際上是物質的自然燃燒。所以會燃烧,普通是因爲物質和空氣中的氧氣作用,産生了發光和發熱的现象。平常用煤球爐子燒菜煮飯,就是利用了煤在燃烧的時候和氧氣作用所發的熱。不過煤球爐子的火,却是必需先用廢紙和木柴来引着,這是因爲各種物質的着火溫度並不一致的缘故。廢紙只要火柴燃烧所發的熱,已經可以着火;而煤球呢,要由廢紙燒着了木材,木柴燃燒所發的熱,才能着火,着火的温度,在科學上就叫做着火點。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德国化学家贝歇尔(1635-1682年)在他1669年的著作《土质物理》一书中,对燃烧作用有很多的论述.他被认为是与施塔尔共同创立燃素说的人.他认为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动、植物和矿物燃烧之后,留下的灰烬都是成分更简单的物质.因此,按照他的理论,不能分解的物质(尤其是单质)当然不会燃烧.贝歇尔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种"油土"的概念,即相当于以后的所谓"燃素",因此贝歇尔可以说是燃素学说的第一个发起人.……  相似文献   

15.
浅议流动力     
申然 《科技风》2012,(23):52
本文主要围绕浮力与万有引力等物理现象展开阐述。浮力:物体在气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气体的重量。布朗运动:在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的碰撞下,产生一种作用力。热胀冷缩:气体在膨胀时吸收热量在缩小时释放热量。热粒子的不规则运动。分子有排斥力、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电视里正在播放这样一档节目:一堆木柴,开始慢慢燃烧,火越来越旺,熊熊燃烧的火焰像是在跳舞,充斥着整个画面…… 不是晚会现场,也不是事故报道,你能相信,节目的本意,就是让你看一堆木柴的燃烧吗?有观众以为接下来画面会瞬间移转,也有观众以为这是介绍某种特殊的木柴,还有观众觉得节目在埋包袱,再或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开心一刻     
《科学与文化》2005,(12):29-29
有事就找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电话铃响。“你好,是联邦调查局吗?”“是的,有什么事吗?”对方问。“我打电话举报邻居汤姆。他把大麻藏在他家的木柴中。”告发者说。“我们会调查的。”联邦调查局特工说。第二天,联邦调查局人员去了汤姆家。他们搜查了放木柴的棚子,劈开了每一块木柴,没有发现大麻,把汤姆骂了一顿后走了。汤姆家的电话响了。“喂,汤姆!联邦调查局的人帮你劈柴了吗?”“劈了。”汤姆答道。“好,现在该你打电话了。我家花园要翻土……”小新的履历表小新去面试,面试人员给他一张履历表,要他填写。于是,小新就填了这样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模拟北冰洋罗蒙诺索夫海岭两头顶压的力学实验使其产生S形弯曲,结果发现产生S形弯曲的模拟海岭需要向下延伸做固定才能成形。不然两头顶压能使整条海岭产生大弧形;同时模拟S形弯曲的外弧喇叭口开裂随着两头顶压增大而喇叭裂口扩大实验。该二实验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的S形弯曲和弯曲外弧喇叭口开裂是被两头大陆架顶压的结果,并证明海岭向下延伸较长,即说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固体地表断片的直体截面露出海底。根据上述实验和大量证据发现,北冰洋是地球吞并小行星(地球同轨姊妹星)留下的撞击坑,吞并时的冲击力使原始大陆分离。从而本文着重阐述北冰洋有关被小行星撞击所穿过的边缘——巴罗峡谷,及岩层被积压带入地球深处后再上浮的罗蒙诺索夫海岭。原始大陆圆弧边缘与分离后陆块新边缘有本质区别以至分清原始边缘的总体分布。文中也指出原始大陆分离时不同位置力学所产生的岛链、山脉有各自弧形方向。及原始大陆分离中先是直接被推的陆块移动晚是间接溢流的岩浆。同时叙述喜马拉雅山阻挡大陆南移,被积压聚集岩浆向东西两侧分流的实地依据等。基于原始大陆分离冲击点在北极,使分离后的大陆以南北直向雏形分布和分离形成如今的七大洲与众多岛屿,并将一个原始大洋被分离后的七大洲阻隔成为三大洋,加上吞并坑演变成北冰洋,所以全球才有了七大洲和四大洋。  相似文献   

19.
分子结构的奥秘一向是化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18世纪以前,“分子”这个名字连科学家都还是生疏的,因此对物质性质的说明只是外表的。自从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提出原子分子论之后,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从实验初步论证了原子,分子和原子的存在才得到公认,但对它们的真实内幕还很不清楚。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什么?科学家们的回答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数学是大脑用来思维的语言。代数是用公式讲述定理的语言,几何是描述空间的语言。马克思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他从分析商品入手,算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赚钱的秘密,写出了众口称赞的巨著《资本论》。罗蒙诺索夫用数学研究化学反应,发现了物质和运动的守恒定律。孟德尔用数学分析植物杂交实验,得出了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