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家族教化是家族对其成员的行为习惯和精神世界的塑造过程。在近代以前,中国家族教化是典型的"前喻"式的文化传递模式,长辈拥有绝对的教化权利,晚辈终生顺从地向祖辈学习,复演前辈的家族生活。进入近代之后,家族教化传递的主要路向不再是从上到下的传递,而是变为年轻一代横向接受时代先进文化影响,并由此带来家族生活中年轻一代对传统伦理等级秩序的反抗。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了家族文化秩序下封建家长形象的失落与亲子关系的扭曲变形,宣告了家族体制在现代社会的衰落与解体。家族伦理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同居公财的生活方式、一夫多妻的畸形婚姻制度又造成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与互相伤害。"家国同构"的社会透视方式则通过生活细节、价值观与时代风尚来表达世态人情、时事变迁。  相似文献   

3.
近代家族公司在治理方面表现出二元化的特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法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家族伦理、泛家族伦理等传统手段在公司治理中同时并存,并相互影响,从而使近代家族公司在治理方面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公司的特点。学术界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家族伦理、泛家族伦理在公司治理中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有许多不足,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与家族伦理、泛家族伦理的适用对象缺乏认识,因而有必要澄清这一问题,以便进一步认识公司治理结构与家族伦理、泛家族伦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当代作家都选择了家族叙事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其原因一方面是作家创作观念使然,另一方面是基于创作主体对叙事性别的发现。这在许多女性作家创作的家族叙事作品中尤为明显,如王安忆的《纪实和虚构》、徐小斌的《羽蛇》、项小米的《英雄无语》。这些承载女性家族叙事的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和话语形态,分别代表了三个特征:其一是女性主人公居于家族叙事的中心位置,显示出女性本体叙述的话语色彩;其二是由家族叙事的伦理主题,开始走向神话叙事的审美叙事。其三是小说内蕴着神秘、超验的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妇女法作为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法特征较之其他法律更为典型。妇女法这一特征的逐步形成,同古人的家族观、秩序观、贞节观紧密相关。而法律一旦形成,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观念及妇女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6.
《古船》:当代家族叙事的经典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史上,《古船》既继承了现代家族小说批判家族制度与伦理的启蒙传统,又走向了对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叙事传统的超越.它由对贵族家庭日常生活的叙述转向对革命集体主义家庭的关注,由对家长专制弊害的揭示走向对封建式族长专制造成的乡村历史悲剧的批判,审美情感由激进的抨击、感伤式的眷恋走向博大的人性悲悯,以其独到的思想深度与艺术独创成为当代家族叙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传统家族组织中的伦理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时代的家族伦理精神可以归结为“仁”与“孝”。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家族虽然也倡导“仁”与“孝”,但重心发生转移,对“孝”的强调更甚于重“仁”。为了维护家族的稳定与和睦,历代士大夫们还建立与家族伦理相匹配的制度保障。它包括血缘凝聚制度、道德规范制度、生活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传统的家族伦理精神既有符合人性的相互关爱和对长辈的尊敬,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有为了适应专制政体而制定的违背人类本性的各种道德规范,如等级森严的“三纲六纪”,这些需要我们加以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家族革命理论,即族权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四种权力之一;以农村阶级分化战胜家族主义;破坏家族主义应讲究策略方法等。其理论在大革命时期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削弱族人与宗族组织之间的联系;将族长族绅以及族产经管人当作土豪劣绅给予镇压或严惩,打倒宗族势力的权威;破除祠堂宗庙、族规家法的礼教束缚,颠覆旧有的封建宗法秩序;砸碎"三从四德"的封建枷锁,动摇传统的夫权地位等。随后在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没收族产族田等交给农民或作公益事业之用,铲除宗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采用阶级斗争手段,破除宗族关系和宗族文化;领导农民建立各种互助合作组织,弱化传统宗族的互助合作功能等。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家族革命理论与实践,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根基,但通观之,这种冲击作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使传统的村落家族文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先锋家族小说的突出个性在于其对生存问题的关注。传统的家族叙事与现代生存母题的言说互为表里,透过家来写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存困境,揭示人性的反常与扭曲,人的有悖家族伦理的行为显示的是人性的尴尬和无奈,现代人在精神家园失去后的迷惘。它们在解构家族伦理、家族亲情的同时也走向自身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精神形成过程中,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取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族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宗法血缘思维方式,它根源于中国传统社会封闭、稳定的农耕文化形式,和社会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造成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西方的个人主义根源于其独特地理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海商贸易的生活方式,它与法律的诉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的主要是权利的平等,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重新反思中西文化中的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形象塑造受到革命英雄话语和传统英雄话语的双重规约。前者起主导作用,规约作家深入开掘成熟英雄的革命性、人民性、党性等性格特质。虽然后者处于从属地位,但在莽汉英雄的塑造上却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革命英雄话语最终取代传统英雄话语,使莽汉英雄转化成革命英雄。革命英雄话语的强势地位也造成英雄形象审美意蕴的某些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以"孝"治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伦理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安宁祥和。随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的变迁,家庭伦理也发生急剧的变化。一般而言,个人生活得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这一细胞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有必要解决好家庭伦理问题,使其良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13.
加强现代家庭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家庭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发生深刻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既要发掘蕴含于传统家庭伦理中优良的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构现代父子伦理和现代夫妻伦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在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以家或家族为本位、以父子关系为轴心、以孝为主要运作手段的相对稳定的伦理体系。现代化的社会变革,使得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受到了猛烈冲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婚姻稳定性下降、离婚率上升、婚外性关系的蔓延、未婚同居、家庭暴力等道德失范现象。新型家庭伦理将是建立在自由、平等、重感情、倡导孝道归位基础上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对家庭的建构由20世纪50—70年代的“改造-借用”转换为80年代的“规范-借用”,小说文本将抽象的“人性”呈现为对家庭表象和家国新秩序的重新书写。人道主义思潮重新赋予了家庭血缘伦理“人性”的正面价值,家庭由50—70年代小说中被侵入、被借用、遭抵制的场域转换为反思的载体和“人性”复归的家园,表现在家庭表象批判功能的建立,血缘伦理疗救功能的建构以及家庭内部视角的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家庭伦理剧作为新时期崭新的文艺形式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近年以《蜗居》等为代表的伦理剧凸显了女性自我独立和女性话语的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女性在男权社会被统治的形象。但是这一建构还远未完成,女性的反抗依然是在男权意识形态话语和符号式身体"被看"的范围内进行的。当代伦理剧未完成的女性主义批评却彰显了新时期女性生存困境与女性主义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重释革命样板戏叙事结构中的英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叙事学的结构/功能规则,样板戏叙事结构中包含着六个英雄模式,依次是:隐性英雄、显性英雄、准英雄、亚英雄、反英雄、泛英雄。这些英雄模式在叙事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它们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顺利进入样板戏的内在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家庭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规范着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和谐与社会关系健康存续的支撑和保障。传统农村社会中家庭伦理主要是父子、夫妇、兄弟等“三伦”。这三伦因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辩证对待传统家庭伦理与道德理性积极调控相辅相成,应成为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的家庭财产分配剧,主要围绕家庭财产的分割、争夺问题而展开情节,此类剧中元剧作家对于妻子这一角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子嗣传承制度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质疑,指小妻子对于维护家庭正常伦理秩序的重要作用,而不合理的子嗣传承制度则是对家庭正常伦理秩序造成破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学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全面反思,其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全面解构革命英雄主义的艺术神话。它先后经历了重塑革命英雄形象、革命英雄形象民间化和消解革命英雄神话三个完整时期。英雄神话的破灭与政治理想的动摇,无疑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现代学的艺术想象空间和本审美张力,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