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质量,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为读者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需要从事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要充分认识图书情报资料工作在科学技术进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树立“读者事业”思想,“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不仅仅是被动地为读者服务,“为人找书”仅是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提高读者服务质量,重点应该放在“为书找人”这一方面,只有这样,我们的读者服务工作才能有较大的起色,从而也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认为图书馆工作就是“借借还还”的看法,体现出读者服务工作是一项集科学性、学术性、社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工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目前图书馆事业正处低谷,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却日益高涨的形势下,重谈读者工作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重新认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所谓读者工作,就是图书馆组织读者利用这些知识的各项活动。“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这两句口号,多少年来已自然地成为读者工作者的座右铭,也几乎概括了传统的读者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和利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两句口号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满足读者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为读者服务。无论是“为书找人”,还是“为人找书”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只有这样才能搞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  相似文献   

4.
利用好藏书,如何在众多的藏书里,把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信息反馈给读者。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扩大知识面,弄清馆藏的目的,熟悉藏书的内容,有的放矢地把文献资料提供给读者。读者工作的宗旨是“为书找人”和“为人找书”,在读者与书之间起作桥梁与纽带作用。 一、为人找书 “为人找书”是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要做好“为人找书”,必须要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是因读者而存在的,为读者服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有的高中图书馆不太重视导读工作,从而造成“读者无书看,有书无读者”的现象。当前如何开展导读工作,已成为高中图书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原则,就是以“读者”为出发点,体现了“为人找书,一切为了读者”的观念。“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观念是导读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因此,笔者试就“导读”的含义及作用,并结合中学(职中)图书馆学生读者群的阅读特点,对中学(职中)图书馆学生的导读工作做一粗浅的探讨。一、导读的含义 阅读是读者对出版物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是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改变借还书时间,满足师生需求借还书工作,原来是:上午还书,下午借书;现在,改为全天候的借还。图书馆教师书库的二位老师能急教学所急,想师生所想,不断树立“读者第一,服务第一”的观点,努力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上班时间里,只要读者一走进书库,就能借到自己喜欢的图书。他们还能经常解答老师咨询,帮老师找书。全天候的借阅方便了师生,但是增加了两位老师的工作量。本学期来,为了配合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两位老师克服困难,坚持全天候借阅,使借阅量大增。  相似文献   

8.
<正>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大量的书刊资料和教师读者之间铺设一条通道,起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作用,把最新的信息情报资料源源不断地及时地传递到广大教师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必须研究分析读者的需求结构,借阅特点和阅读心理,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动向,掌握其阅读规律,真正做到“为书找人,为人找书”。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教学工作中第二课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等学校读者的阅读倾向郭波范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传递知识、情报的图书馆始终把“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做为读者工作的宗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对高校...  相似文献   

11.
读者服务工作不是单纯的一般性的借借还还,而是贯穿在图书馆工作各个环节之中的主线,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高等学校图书馆来说,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就是全力为师生服务,千方百计满足他们教学、科研的需要。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必须认真分析并掌握读者服务工作的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最基本的规律是认真研究、切实把握读者的特点,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下边分几个方面谈一谈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2.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外部表现,其原则是充分满足读者需求,为人找书;充分发挥藏书效益,为书找人。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藏书结构,必须对作为图书馆作用的客体和利用图书馆的主体作出深入的分析、研究。鉴于研究生读者群迅速壮大这一特点和趋势,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阅读倾向有正确的客观的估计。本文仅以研究生读者的共性及社会时尚的新特点出发,对其阅读需求在内容上带有倾向性的特点做一概括和分析,旨在为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阅读指导及读者工作的科学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是国家全额投资的文化教育机构,是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方式,是以馆舍为讲台、馆藏为教材、馆藏文献在读者中流通与传阅为其受教育的方式,但假若文献得不到流通与利用,则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将无从发挥。可我国图书馆由于重藏轻用,长期采用闭架借阅,闭架借阅先天性地决定着馆员的任务就是“为人找书”,但“为人找书”却又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服务,这种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相当一部分文献得不到流通,资源浪费严重。因此,我们要分析“为人找书”的被动服务存在的问题,寻找“为书找人”的主动服务途…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就是大量书刊资料与广大读者之间的媒介,起着“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学科研的深入开展,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价值大小,已不仅仅表现为保存了多少文化典籍,拥有多少珍善本书,更重要的是通  相似文献   

15.
流通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就是由流通来担任和实现的。因此,搞好图书馆的流通工作对图书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著名的图书学专家张树华教授在《图书馆读者工作教程》一书中指出:“满足读者需求,是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开展一切服务活动的出发点。”流通工作直接面向读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是学校图书信息资料的中心,是通过书刊资料来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千方百计满足师生读者对文献的需求,努力开发文献资源,“书尽其用”,是学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发挥资源优势,为师生提供针对性服务,加快图书流通。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现有馆藏的开发利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书刊资源吸引学生,激励他们的读书热情,提高阅读兴趣,引导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图书馆…  相似文献   

17.
“一切为了读者”,是图书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期刊服务的宗旨。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哲理。既表明读者是第一要素,是期刊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又要求期刊管理工作者把“为读者服务”摆在首位,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千方百计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为此,近年来,我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的最终目标就是把文献最大限度地提供给读者,这种提供不是简单地将馆内藏书展示给读者,而是要满足读者查阅资料中的多种需求.摒弃“资源—服务—需求”的被动型服务观,树立“需求—资源—服务”的主动型服务观,即从读者需求出发,根据需求提供信息资源,努力寻找图书服务工作与读者需求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服务,达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师专馆读者服务工作和其他高校相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差异。师专馆要办出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特色,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有所前进。无论谁办图书馆都是为了读者,读者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积极主动的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一切文化工作的方针,也是师专图书馆的工作方针。图书馆贯彻这一方针,最终是通过读者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搞好读者研究工作,掌握研究工作的规律,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是很有必要的.读者研究工作是图书馆开展为读者服务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作为师专级图书馆,从办馆的规模、文献资源的收藏,服务的方式来讲,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是有限的,只有认真研究读者的需求,才能确定新形式下的服务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我们馆是一个师专馆,在对读者研究工作中有不少的感受,笔者根据工作中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系统地搜集科学地整理和保存各种文献资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利用。“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原则。高校图书馆最大的读者群就是学生,了解他们的阅读心理动态,方能正确地引导他们读书,使图书馆成为配合学生专业学习,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