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意象思想起源于<周易>,<易经>是儒、道文化的源头.道教典籍<道德真经>中"道"的体系与<易经>中"道"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不论是对"道"的表述,还是对炼丹过程和内丹功法的阐释均用意象表达.文人画意象造型观来源于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理论学说.自然之道引申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就是绘画之道;文人画的绘画之道就是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2.
“意象”美学观念的形成最早是受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思想的基础,是中国思维艺术和艺术创作的主导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艺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在艺术领域交流的增多,使得绘画在造型上向多元化发展,意象造型便是其中之一的造型手法,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在与现代工笔人物画结合上,呈现出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独特特点.本文即从现代工笔画入手,对意象造型在现代工笔画当中的表现做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西绘画是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中国画依附更多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其审美思想、造型理念等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然而当代许多中国画作品传统笔墨性内涵与意象性体现呈现弱化趋势,创作表现更多趋于逼真、写实和制作方面,许多作品更流露出画家对中国哲学、古文诗学、书法、理论等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欠缺。以此为切入点,分析造成当代中国画创作这一现状的原因,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观点,进一步阐述传统文化在中国画创作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艺术与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创作原则、意象造型、审美情趣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这就使得"线条"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变得尤其重要,因而由线条引申出来的笔法、笔墨,则成为艺术家们不断追求的精粹所在.正由于这多种合力,才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性结构独立品格和个性特征.不论是在中国绘画还是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都以其独立的符号语言特性傲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孙豪杰  霍蒙 《时代教育》2009,(8):269-269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是比较文艺的说法,若放在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意象的范畴中来讲,则是指在包含了中国意味内涵,包括国人的思想、审美、传统道德、行为习惯等的中国特色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贾平凹是一个具有自觉艺术意识并不断通过创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艺术表现手段的作家.和新时期先锋作家们不同的是,贾平凹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因素中,寻找自己的创作切入点,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去发掘新的表现.贾平凹小说艺术意识中重整体、重精神、重意象的观念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民间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其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因素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象性,反映了人们的认知观念。中国传统民间年画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缩影,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水彩的多元格局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意象水彩成为当今水彩发展的生力军。本着关注和弘扬当下的意象水彩.就意象水彩的造型过程而言,文章从具有相互关联的五个角度阐述了在水彩意象的造型过程中。中西融合的必然性和其积极意义。在肯定水彩意象造型语言的同时,为其发展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建 《文教资料》2011,(3):86-87
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觉、触觉为感知方式的原型,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观上表现出根植于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之中的特质。本文阐释了传统意义上的意象造型观念,以期对于当下中国画家的个人绘画实践和理论研究探索,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物画遵循"以形写神"的造型原则,又吸收外来艺术的造型方法.水墨人物画造型是中国画教学中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形"与"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最终从根本上引导我们探索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意象法则.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不少人认为,中国古诗启发庞德发起了意象主义运动。事实上,意象主义是对维多利亚末期浪漫主义的反叛,是师法希腊诗歌等诗歌传统而来,是承袭法国象征主义而来。经1909年的休姆-弗林特团体,意象派诞生于1912年春天或初夏。庞德推出理查德·阿尔丁顿、H.D.(希尔达·杜利特尔)的希腊主题意象诗,提出他的意象派诗歌理论,躬身于意象派诗歌创作,其理论及创作受到希腊诗歌、日本俳句等诗歌传统的影响。次年9月,庞德初遇中国古诗,在翟里斯的英文译诗中挑选并改译出四首具有希腊诗歌、日本俳句风格的意象诗;1914年底,庞德译出《华夏集》,才真正体现出中国古诗的影响。因此,庞德发起意象主义运动并非受到中国古诗的启发或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线条是绘画构成的重要语言媒介,线条的起源与发展彰显了绘画的审美趋向和文化选择。作为中国画造型核心构成元素的线条,展示了中国画形成的哲学理念和视觉习惯;作为中国画意象造型手段的线条,其本身所包含的意象美即是对中国画意象造型的印证。  相似文献   

13.
<正>一、巧用意象的艺术中国文学的特点就是意象相生。《诗经》的比兴手法笼罩百代,遂形成章学诚所谓"深于取象"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逐渐积淀成大致相通的意象认同。语文课堂若能建构起相应意象认知,自能高屋建瓴。特别是文学中的母题意象,若能用好,定有举一反三的功效。如"月出皎兮"、"折柳送别"、"夕阳西下"、"譬如朝露"等  相似文献   

14.
晋末宋初是中国文学演变的一个重要历史关节点,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就是由此奠基的。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由“喻象文学”转变为以山水文学为标志的“意象文学”,其内容包括:1、晋宋时期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新兴意象文学,抛弃了传统的拟喻性类比或直白性表述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始追求一种情感内容潜隐化的崭新的创作原则。2、晋宋时期,我国文学中自然景物改变了孤立从属地位而具有了创作本体的意义,从而形成了我国文学中情景关系的新建构。3、晋宋时期,文学语言由描述性语言转变为造型化语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套充满文化意义的意象系统.无论是微细的装饰、图样,或大型的构件与量体,都蕴含了丰富的意义.而素有"万福园"美称的北京恭王府,不仅是保存完善的传统王府建筑,更大量的运用象征福气与富贵的吉祥符码--蝙蝠,透显出独特的蝙蝠意象及其建筑美学.由意象学的角度切入,从天人关系归纳了恭王府蝙蝠意象的多样性,并指出了此祥瑞符号,在不断编码与译码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建筑意象美;而在府中运用相同或相似的蝙蝠造型,使之反复重现,亦能生发出回环美;此外更符合"多样的统一的美学原则,凸出和谐统一的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16.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念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08—1918年的西方诗坛上,英美意象派(Imagism)以其反常规的革新意识对传统诗风形成强烈冲击。很难想象,这个先锋诗派竟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过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理论曾是意象派诗人创作的指导原则,中国古典诗歌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竞相模仿的创作模式,可以说,“意象”成了这次东西方诗歌交流的桥梁。但在对意象理念的具体把握时,东西方诗人存在着审美重心的位移。本文拟对此作简约比较,探讨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在交流过程中的汇通与歧异。 “意象”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出现最早而又得到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早出自《周易·  相似文献   

17.
姜凌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62-163
所谓"意",会意,从心从音。当取"心愿、意向"之义;所谓"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意象,作为意和象的复合名词,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在中国诗词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想象所创作的包含主体思想意义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或者说是"审美意象",是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所提供的客观资料进行主观改造,在头脑中形成的具有主观意蕴的形象再现。在诗歌与绘画创作中,诗人与画家不约而同的强调"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是中国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结晶,文章从图案的造型着手,重点阐述了图案的意象性和图案的意象造型方法论,旨在丰富并探索中国的图案艺术,使中国的民族图案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雕塑程式化特征十分明显,它是中国艺术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创作理念在雕塑领域的具体体现,形成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程式化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有特定的关系。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程式化具体表现为体积团块化、形象写意类相化、细节装饰化。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程式化既有相对稳定的地方,也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内容,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程式化特征对当代中国雕塑创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画创作,其实质就是画万象之质,表灵府之旨,是意象创造和笔墨神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个创造,画家必须融入自然,热爱生活,通晓物理、画理,精研法度,融情化古,裁出新象。古人把天、地、人的总体关系,归结为"道",建立了强大的意象思维体系和审美体系,确立了"技""道"合一的创作原则和以笔墨结构为核心的意象造型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