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一样,梁启超把矛头指向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八股取士制度已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成为禁锢中国人智慧的一大枷锁,但不同的是,梁启超不仅撰“炮轰”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更是明确提出了他的改革设想。 教育其实是一种“收效纯在将来”的长远事业,是不可急功近利的,而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制造国民”,通过“制造国民”来改造国家。 梁启超不仅具有高超的教学、演讲才能,也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他也因此在当时的青年学子中极具影响力,他的学说也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编按]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中国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综观他一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维新教育是他维新变法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教育制度、教育行政管理、义务教育、女子教育、教育经费保障、师范教育、教育科学化等方面的一些思想 ,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他在这一历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一、近代教育制度化的先驱者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性作了深刻的揭露。他说 :“八股取士 ,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 ,行之千年 ,使学者坠聪塞明 ,不识古今 ,不知五洲 ,其弊皆由于此。”“科举…  相似文献   

3.
2005年,对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有着特殊的意义。100年前.中国“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了。  相似文献   

4.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的高峰。所谓“儒林”,读书人也(士人)。所谓“外史”,“原不居于正史之列也”。《儒林外史》中,通过对八股取士和举业至上的反思,揭开了科举制度的溃疡面,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5.
石焕霞 《考试研究》2009,(3):104-117
1900年庚子之乱,清政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末新政”,从政治、经济到教育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变革,科举制度的改革也在其中。1901年清政府下达了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以及停止武科考试的上谕。因此,1902年的乡试成为科举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次实战。顺天乡试系全国之观瞻,却因为庚子之乱贡院被毁,不得不借助于河南省的乡闱。所以,此次乡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面相,成为探究科举制度废除前夕世人真实心态的一个绝佳的风标。  相似文献   

6.
高三《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提到的关于“科举制度”方面的内容有:第一,“唐进一步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科最为重要。”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茫然的感觉,隋为何开创科举制,唐发现有那些弊端需要加以完善?第二,“王安石变法时,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课本只提到学校改革,没有提到科举改革,师生都无所适从。第三,“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八股是一种什么格式,师生看似明白却不明白。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很有必要对这方面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用考试选拔…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降,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愈益显示出它的腐朽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祸害。至清末,改科举、兴学校,成为思想文化领域内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和西学的不断传播,由于戊戌维新运动的冲击和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终于迫使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现将清末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的斗争简述如下。 (一) 沿袭明朝的清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名为“代圣人立言”,实则束缚人心,使广大士子的视野囿于四书、五经等几部儒家  相似文献   

8.
这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被废除的第100个年头。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令人颇感苦涩的问题:“中国古代科举尚且能大致体现社会公平,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做不到吗?”  相似文献   

9.
只要世界上有假的、恶的、丑的事物,就必然会有讽刺和讽刺文学与之俱存。在中国文学史上,《儒林外史》以其讽刺艺术的卓绝成就而独树一帜,鲁迅对之评价很高,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①它所以成为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是与作者吴敬梓的进步思想,他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腐朽反动的切齿憎恶,对官场黑暗窳败和官吏的昏庸卑劣的十分厌弃,对封建礼教的虚伪和世风浇漓、江河日下的强烈不满分不开的。他的讽刺,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他所  相似文献   

10.
宁都“易堂九子”领袖魏禧,既是饮誉海内外的清初散文巨擘,又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他主持的易堂与南丰程山、星子髻山,被称为“江西三山学派”。他在家乡翠微峰顶结庐讲学,从事教育实践近三十年,在教育思想上有独特的见解,在教育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现概述如下: 一魏禧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青年时代写的《制科策》中。在这篇文章里,他在抨击八股取士的弊端之后,指出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有身登甲第年期耄,不识古今传国之世次,不知当时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主要以八股取士为标准,日渐衰落。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顽固派围绕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本文从双方争论的背景、过程及焦点等方面对此次争论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隋唐以后,废除了以推荐为主的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垄断,改行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从较大范围内选拔官吏,使得处于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得以晋身,在其前期未始没有一些进步意义。但宋代以后,科举考试都用儒学经义;渐渐显出它禁锢思想的弊端,明清两代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是《四书》的文句,文章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于是科举制度成为知识分子的牢笼。明清两代虽然也有不少有才学的知识份子,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但是,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一篇有价值有影响的八股文章。因此,揭露八股取士的科举制的弊端,抨击其罪恶,都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作为中国教育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的重要学科一直对中国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社会,语文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教育的全部内容。特别是明朝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国的教育内容完全限制在语文学科以内。在旧有的八股取士的文风的影响下,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语文教育在透着一股沉闷之气。在进入新世纪以前,中国的义务阶段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戕害,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受到破坏,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少得可怜。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在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成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小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是针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这一主体,具体地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从此切入,  相似文献   

15.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观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虽然它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显示了很高的社会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陈兴德 《中国考试》2006,(3):33-37,49
在中国科举史上,围绕是否保留科举制度至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理论论争,其间科举制还曾经数次中断,但总是旋罢旋复,无怪清季有人断言,“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内部统治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面临崩溃边缘,科举制度日益成为批评的中心。其结果导致了1905年光绪皇帝作出废止科举这一“可惊可骇”之举。重新检视科举在近代的遭遇,不能不说当年的“改科举”(主要是取消八股)与其后的“废科举”在观点上有重大区别。废科举后,包括严复、梁启超在内不少学者都对废除科举的做法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清末以来种种对于科举制的以  相似文献   

17.
史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1865——1898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短暂的一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也十分关注教育事业。作为维新派中的激进的左翼,他较深刻地剖析了封建儒学、八股取士和孳生于其上的教育制度,揭露了它的腐朽、没落、虚伪和无用,歌颂了新教育的进步、方兴、向上,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为改革旧的封建主义教育,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他不仅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而且奋不顾身地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并开风气之先,做出了不少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火力猛轰明清的科举制度(即八股取士制度),深刻揭露这种制度对文人学子心灵的扭曲和毒害。小说家吴敬梓在开篇第一回“敷陈大义,隐括全文”中便借王冕之口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呐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明代,八股文成为官方考试的标准之一,造成八股取士盛极一时。明代八股取士分为官方试录程文和民间八股选文两种,尤其是民间八股选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学社的发展,一大批编选时文的文人扬名天下,一些书坊看准时机盈利,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捷径,对当时的学风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陆宝忠,江苏省太仓县人,出生年月待考,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病逝。历任清政府学政、南书房行走、内阁学士等职,毕生致力文教工作。他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进而对封建教育发生怀疑,苦闷。后来受到维新派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影响,认识到人才衰乏,民智晦盲,国势末振,都是由于教育落后所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