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专题节目是广播新闻频率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文章以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为例,分析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思考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广播节目创新发展,促进优质内容更加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
李帅 《传媒》2020,(1):58-60
广播新闻评论栏目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观点交锋》为例,分析其创新特征,发现在内容上该栏目具有选题广泛、观点交锋、贴近百姓的特征,在传播上该栏目通过微信预热、公众参与、舆论引导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4年10月1日,《新闻纵横》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广播界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开端。《新闻纵横》定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行使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能,突出舆论监督职能,以记兼主持人的播报形式,以新闻事实为依托,融新闻、评论为一体,夹叙夹议,配合《新闻和报纸要》、《全国新闻联播》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而来的中国之声开播。这套广播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质量,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力度。新闻评论成为中国之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类节目应以理性分析为主,但感性因素的适当运用,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本文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综合频道播出的《新闻启示录》栏目为例,解析感性因素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作用、表现手法,以及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感性因素与理性分析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姜风 《新闻传播》2010,(2):85-85
在同报纸、网络等各媒体的比较中,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处于"短板"地位,数量不多、品质不高、形式呆板。在其他媒体越来越重视并增加评论的"份额"时,广播如何强化评论类节目,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7.
潘新 《中国广播》2011,(7):45-48
互联网的兴盛,催生了广播听众对新闻节目的新期待。如何满足听众的需求,把广播新闻节目做得更好听、更具特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近年来作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特别是《新闻纵横》创新采编手法,深度挖掘广播特色,为中国广播新闻的改革摸索了经验,提供了榜样。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境遇尴尬。一方面,一些广播电台缺乏评论意识,广播新闻评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许多广播电台没有建立科学的评论机制,广播新闻评论形式混乱,节目同质化、评论模式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广播新闻评论个性化之路的探索明显滞后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的广播媒介中,新闻评论在以往节目表上的份量微乎其微。从1922年广播电台正式在中国开播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就像婴儿那样一步一步地学着自己走路,在挫折中成长。直到今天,成长起来的广播媒体开始走自己的路。2004年1月1日,由…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融合了直播节目优势与评论节目特点的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新闻观潮》以点评新闻为核心特征,围绕选题、形式、风格进行模式构建与创新,有效实现了主持人、选题、策划、嘉宾和听众等各要素之间的高度平衡,获得了较大的成功。笔者以为,对《新闻观潮》的模式构建及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探寻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业界的实践水平和推动学界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若要获得国际对话语的认可,提升国际话语权,除了逻辑严密的内容,还应有对传播渠道的美的营销。本文基于新闻美学理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深圳卫视的《关键洞察力》节目进行分析。分析该节目在进行国际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呈现新闻美学,提升国际话语权的。  相似文献   

11.
孙亭 《东南传播》2012,(9):161-162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背景,以《南方都市报》的评论体系为例,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下的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评论形式的特点,提出新闻评论在操作中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白锦屏 《视听》2012,(5):36-37
以《新闻深呼吸》为例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在内容上,它信息量大,鞭辟入里;在语言上,它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却又不失调侃幽默;主持人不再西装革履,一副亲切的邻家大伯形象……这是快餐文化时代的产物,也是受众地位中心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浙江经视的《新闻深呼吸》为例,尝试分析这快餐时代下兴起的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热点话题的节目评论都要被各大网站转载引用,作为此事件的权威意见。《新闻1+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传递出新闻评论节目所蕴涵的人文关怀,与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作为,是传媒公共性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孙弘 《东南传播》2021,(6):18-20
随着技术不断更迭与发展以及新兴媒体的出现,媒介融合无法避免.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网络时代更好地报道真相、引导舆论,做好社会的守望者,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新京报旗下的网络视频新闻评论节目《陈迪说》为例,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评论员、评论的内容、传播平台等三个方面对其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曾妮  龙毅 《中国广播》2004,(11):4-7
“舆论监督”作为党的正式文件确认的一个概念,最初出现于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并在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不断重现。基于这种情况,各类媒体、新闻传播的各类期刊十几年中发表了众多关于舆论监督的文章,从政策宣传、业务探讨乃至学术研究层面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不过,由于广播媒介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相对而言,研究者们更加关注报纸电视的名牌舆论监督栏目,对于广播舆论监督节目的个案分析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7.
18.
电视新闻评论,是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体裁。在广播电视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分析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福建电视台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为例,结合当下媒体的环境和受众的需求,对提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提出了四点见解:一、重视节目选题的策划;二、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三、注重动漫元素在节目中的应用;四、强化节目评论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重庆电视台《网罗天下》新闻评论栏目为例,阐述新闻栏目主持人常用的新闻评论技巧,以及运用这些技巧对提升栏目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郭琳 《传媒》2021,(15):47-49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其鲜明的导向性、群众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这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担当也因兼具主持人与评论员等多重身份而越来越立体化,,并肩负着新闻传播的重要职责.以白岩松等为代表的《新闻1+1》节目主持人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应势而动的能力赢得受众广泛赞誉,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