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妞电影"的盛行,使得女性角色在媒介中的比重发生改变,电视剧《欢乐颂》的播出,更是引起观众热议,将社会问题清晰展现在人们面前,构建了新的女性价值观。本文主要从《欢乐颂》的人物构建和女性主义表达入手,分析当下影视剧中的女性主义潮流。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11):22-29
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以女性角色为主体、展现女性成长的电视剧作品,剧中构建了一个"男权独尊"的极端父权社会(后宫),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而同时,剧中的女性亦通过"利用"自身的性别特征而最终在男权制度下赢得自身的权力地位,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觉。本文试图着重关注"身体"符码在剧中的呈现,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阐释电视剧文本对女性形象的构建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政治与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已有一年多,在众多关于新《红楼梦》的讨论中,笔者选择从电视剧中的文化元素来分析。本文共三节,第一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的"梦幻结构"分析,梦是中国的文化之一,对《红楼梦》中"梦"的改编可看出导演在剧中对文化元素的处理;第二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形象看电视剧拍摄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中国文化分析。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能为名著翻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徐嘉 《新闻世界》2013,(4):234-236
在被爱德华·道顿誉为“精神危机”阶段代表作品的《麦克白》中,莎士比亚以他对人性和人类弱点的深刻洞察创造出了一种异常的氛围。评论界往往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基础,关注麦克白的悲剧徵壬。本文引入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分析《麦克白》,对该剧在意象、语言、角色和意识形态上的“间离”做出分析,并解释了莎剧中出现“间离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年的家庭伦理剧中,扎堆出现关乎孩子喂养和教育的话题:《小儿难养》《断奶》《宝贝》《今夜天使降临》《辣妈正传》《孩奴》《二胎时代》《三个奶爸》,剧中围绕"育儿"问题,讲述家庭中怀孕、分娩、育子、教子等一系列幸福心酸的生活故事,由此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一方面满足了他们对家庭中隐秘空间私密关系的窥视,另一方面也可借此移情互换,思考拥有孩子之后自我在家庭情感和社会生活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对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抓手,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和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假象和敌意,并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财力强大的强势国家.这样的偏见恰恰与美国一贯的冷战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国竞争的产物.但目前世界媒介话语权仍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仍可以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继续生产不利于它国的负面言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将美国电视剧中出现的华人形象变迁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进行了梳理,在分别指出并解析了其存在和变化的内在原因之后,归纳出正确认识美剧中华人形象塑造的方法,指出当前其进行意识形态侵略的动机和实现手段并对此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8.
1949年创刊的《人民文学》被誉为新中国的"国刊",担负着"主流话语"下引导全国文学创作的示范性职能。《人民文学》的编辑们既要严格贯彻构建"主流叙事"形态的编辑理念,又要兼顾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力求在作家、读者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于是,各种编辑策略层出不穷。《人民文学》、《人民文学》的编辑、《人民文学》的作家作品的命运形象地为我们勾勒出"十七年"期间作品、编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9.
马莉 《传媒》2012,(8):17-24
当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又一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与此前《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热播不同,此次的热潮是"自下而上"被掀起的。纪录片是电视节目类型中品质相对较高的产品,一直瞄准的是高端受众。《舌尖上的中国》一片则是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下半年韩国偶像剧《原来是美男啊》在网上蹿红,剧中讲述一个摇滚乐队四位成员的成长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原来是美男啊》充满了鲜明的青年亚文化风格,但是该风格背后所遮蔽与掩饰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是对宗教与爱的隐蔽认同。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夷待访录》之首篇——《原君》一文提出的"小儒",是维系封建专制制度的意识形态的构建者。"小儒"在思想方法上呆板固执。他们这种褊狭、固执根源于其人格的不完备。黄宗羲以"小儒"一词为后世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2.
陈亮 《兰台世界》2016,(16):139-141
《西游记》的故事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通过移植式改编、取材式改编及演义式改编三种形式呈现出来,而在改编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此不仅将其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呈现出来,而且在原著中寻找线索,探析了孙悟空通过《心经》来降服"心猿",同时兼任修行者和修行导师的角色,还原和归本了"孙悟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以戏剧文体书写明清易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借强调叙述"真实性",保存或与官方宣传相龃龉的历史细节,暗含悼明情思。作为一部寓言作品,剧中"现实"不再只是发生过的现实,而是包含了反思的隐喻性呈现。其叙事策略,正是借戏剧与人生的互文性,以剧中角色褒贬现实中人。舞台上的戏剧《桃花扇》作为明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恰符历经世俗风物变化的士人心理,而剧作成功的背后隐藏着社会剧变之下,一代人共有的沮丧与哀伤。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15,(2):150
2015年最受期待的开年大戏《何以笙箫默》没有辜负各方期待,缔造了电视剧业的各种神话,放眼大银幕,贺岁档电影《重返20岁》、《微爱之渐入佳境》等也引爆了观影大潮,而借势影视剧出现的各大品牌产品也随之收获了足够的品牌曝光度与传播度,剧中的另外一些"主角"们也引起大家热烈讨论。回顾2014年,品牌内容娱乐营销行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在众多影视剧中能得到良好的营销除了要选中匹配度高的优质内容外,在剧中的执行  相似文献   

15.
陈璐 《新闻前哨》2015,(3):35-39
春节联欢晚会运用多种节目类型与非节目形式构建外国形象这些关于"他者"的想象与表征中既包含异域风情和外国文艺,也容纳中外文化及经贸往来中的成就与进步其在不同时期虽有阶段性变化,然而本质特征始终是代表媒体及其背后的行政权力、市场资本的传播意图,用以映衬和烘托国富民强的大国形象,渲染民族情感,界定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靳瑜 《东南传播》2013,(5):87-89
《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表现出了另类的二元对立意识现象,本文将从"正常与疯癫"、"天使与恶魔"、"男女二性的颠覆"三个方面分析该影片中的二元对立意识形态,从而体现出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男女两性意识形态的新认知,进而削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主流"化策略的影响下,《建国大业》无论在票房上还是在意识形态的表述上都获得了官方、学界和民众的一致赞赏。然而,反观其成功的商业策略的背后,却不是一个常规的电影产业操作方式,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建国大业》带给中国主流电影的是一个个案,抑或是一个范例呢?  相似文献   

19.
张璐璐 《今传媒》2012,(10):80-82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宫廷剧中后宫争斗、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影片叙事内容不胜枚举。这种叙事角度虽然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却容易在国外造成一种文化扭曲。当今影视剧中极其流行的宫廷剧,像《宫》、《美人心计》、《步步惊心》这些"穿越剧"很容易让他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曲解。本文就这一现象,以中国古装宫廷剧为切入点,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中,如何制作优秀的国产影视剧作品以及建构正确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地方党委机关报,《楚雄日报》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结合当前新闻报道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党报主流媒体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提高六种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增强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为此,《楚雄日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