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和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形式特征、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南海仲裁案,揭示重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建构的中、美、菲三国不同的国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话语依然强劲。大众传媒作为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者,在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日常报道中,大众传媒应建构理性、积极的民族主义话语,形成大众传媒、民族主义、国家政策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郑珮 《东南传播》2011,(8):15-18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和一国存在、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共同连接的基础上,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被持续生产并不断变迁的。媒体由于对社会具有的强大渗透力及影响力而成为建构认同的主要机构,而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类型,对国家认同势必有其相对完整的构建方式。本文以符号学以及仪式、集体记忆等文化理论为基础,对国庆庆典在人民网中的呈现进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分析,并从中抽象总结出网络媒体构建国家认同的基本方式及优劣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话语方法对《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话语进行分析,认为国家话语通过话语在场、话语共存和话语记忆等分别以报道对象、评论、报道语词等强调了党/国、家/国的同构特征;以媒介仪式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频道是全国乃至全球覆盖率和收视率较高、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是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论文从仪式传播角度论述了电视新闻在确立政治权威秩序、整合社会意识、构建国家共同体、提供身份认同中的仪式传播价值和仪式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6.
春联作为媒介对国家认同的表达隐现于字里行间,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传播效果。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春联中分别以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春联以微观着手、意象入题、语言贴民和融情于文等表达技法实现了国家认同意识的具象化传播。春联中国家认同意识的传播是公民教育形式的创新,起到了凝聚社会共识的纽带作用,且成为构筑文化记忆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认同政治发展的影响下,认同研究从政治学、文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扩展到新闻传播学,媒介与认同(尤其是国家认同)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日渐繁荣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对认同及其相关几个概念的使用存在诸多模糊不清甚至混乱之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新闻传播学,也存在于认同研究所涉及的其他学科之中。所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媒介生态和业态环境下,纪录片中的媒介仪式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渠道之一.《行进中的中国》是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的重大外宣项目,该片以媒介时间的组织、媒介空间的搭建和媒介参与者的引导,建构了一场媒介仪式,最终强化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情感.因此,《行进中的中国》的媒介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属性媒介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以微博和网络社区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但对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传统媒体最为信任;传统官方媒体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正向促进作用,海外媒体的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发现在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具有稳健性。结果验证了一个核心论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媒介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同属性媒介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建构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官方媒体报道和宣传思想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海外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农村网络舆情问题的复杂多样性,对网络舆情的认知能力影响着农村网民对网络社会的认知水平。笔者认为,建构网络舆情认知传播的认同性,对于农村网络社会的治理而言,意义重大。这需要决策者、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通过传播互动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认同构建中,以法律认同为代表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建构文化认同,是新疆"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电视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而再现的过程,即通过电视文本编码形成的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也是受众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同一直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网络视频来了解和学习国家认同的相关知识。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国际社会科学项目中的《国家认同问卷》,对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西北地区青少年整体上对国家是高认同的态度,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青少年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15.
黄敬茹 《视听》2021,(4):21-22
影视剧不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而且在塑造社会成员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影视剧既是当地受众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又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民族语译制影片作为解决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沟通与认同问题的理想途径,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具有...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大数据、自媒体、社交媒体的深入发展,在新的时期,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以2016年上半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为案例,解析网络舆情层级演化的过程,并探析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关于星座及基于其内涵之上的文化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星座文化进行分析,试图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及其盛行于国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媒体宣传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输入与输出和媒体宣传密切相关。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积极融入以B站为代表的亚文化场域,通过解构官方话语体系、设置主流议题、革新传播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构建青年的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电视媒介因其具有的文化属性以及特有编码、解码过程,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认同的构建.电视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反文化渗透与重构民族国家认同的严峻任务.而电视文化受众的低障碍性和西部地区日益完善的电视网络基础设施.使得电视文化成为构建认同的首选.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