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依文 《现代传播》2001,(3):125-126
今年5月19日至20日,《新闻调查》开播5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和北京广播学院《现代传播》主办,清华大学传播系和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协办。全国20多家电视台深度报道栏目的制片人,来自情华、北大、北广、北师大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在校学生,与《新闻调查》的全体人员一起,就《新闻调查》的探索和电视深度报道的样式、深度、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举行了以清华大学传播系和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为《新闻调查》教学实践基地的持牌仪式。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2.
目前,电视新闻成了不同电视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电视新闻中,深度报道又成了电视媒体流行的主要报道方式。1980年央视创办《观察与思考》,电视深度报道开始了最早的尝试。随着电视新闻改革大潮的掀起,央视逐渐出现了现在最能被受众认同的电视深度报道三部曲——《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3.
杨晓光 《新闻窗》2011,(3):70-70
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报业掀起了一股深度报道的热潮。随着电视采录设备的更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与报刊的竞争也将目光投向深度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60分钟》成为热门节目。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节目。  相似文献   

4.
孙亭 《东南传播》2012,(9):161-162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5.
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智锋(以下简称“胡”):在200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十周年研讨会上,作为栏目的创办者夏骏先生受邀即席发言时感慨地说,“人生经不起浓缩”。拍摄《河殇》、创办《新闻调查》以及运营银汉传播,使夏骏备受中国电视界关注。《新闻调查》奠定的电视深度报道的标杆地位以及入主银  相似文献   

6.
王琴 《青年记者》2016,(14):48-4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以革命性的力量冲击着传统电视媒体生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重要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在新媒体语境下也难逃重重困境合围的命运.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 1.受众层面:受众信息获取习惯转变和分流转移之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覆盖性渗透,大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人们开始热衷于使用新闻客户端,热衷于从社交平台上获取新闻.第二,随着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高速供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信息速食心态”,人们逐渐对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报道失去了耐心,这不利于深度报道发展.  相似文献   

7.
何婕 《新闻大学》2000,(1):76-77
《东视广角》是东方电视台的一栏深度报道节目,诞生于东方电视台开播之日。该栏目诞生至今在节目形式上发生过诸多变化,但是最近1999年8月31日的一次改版却体现了电视从业人员对于电视深度报道的思考和探索。 深度报道原来是报纸的强项,而电视深度报道的崛起当首推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东方时空》的“时空报道”。这几个栏目充分运  相似文献   

8.
魏珑 《新闻实践》2005,(6):45-46
如今,电视深度报道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甚至是不可动摇的牢固地位。《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一批央视的名牌栏目经久不衰即是佐证。对电视深度报道,本人比较赞同这种定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电视节目娱乐至上、商业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21世纪,如何寻求新的媒介生存与发展空间成为各家媒体不可规避的话题,中国电视调查式深度报道栏目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调查性报道的新闻类栏目,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本文试图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从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品牌的打造、维护和营销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梦诗 《新闻传播》2009,(11):94-94
以前有人认为,电视新闻虽然时效性强于纸质媒体,却由于画面文字呈流动式,很难做深度报道。实际上,电视不但可以做深度报道,并且可以做的更加透彻精彩。比如《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就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水 《传媒观察》2013,(11):21-22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调查报道越来越成了民生新闻的重头戏。中国电视调查报道,最红火的时代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5月,《东方时空》问世,电视新闻改革走出了第一步。在此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进一步走向深度调查。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1996年《新闻调查》创办,在这以后,大量的调查和深度报道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电视调查第二个高峰,是在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1月,《南京零距离》开播,新闻的收视率首次超过了电视剧。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地方台、都市媒体的调查报道热。  相似文献   

12.
《新闻调查》:如何办成“百年老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宏志班》播出至今,《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先后播出节目445期。《新闻调查》的记者秉承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理性的新闻专业理念,以自己优秀的个人素质把《新闻调查》打造成了中国电视调查类栏目的标杆和榜样。《大官村里选村官》、《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等一大批精品节目不仅把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带入了中国电视荧屏,也使中国电视深度报道开始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央视《新闻调查》在新冠疫情期间播出的节目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尝试研究其中的创新和困境。研究发现,该阶段节目以中性报道为主;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小人物彰显大事件;线性叙事和倒叙并用,跟踪报道具有持续性;融入新媒体元素,与社交媒体强强联手;防疫政策信息公开,精确数据具体描述。同时指出其揭露性报道不足以及报道不够全面,延展性不强的困境,建议调查性报道多与新媒体联合拓展报道内容,增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继“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推出的一个以记者的调查采访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经过7年发展,“新闻调查”已经成为倍受观众欢迎的名牌栏目。在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新闻节目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新闻调查”的节目形态成了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借鉴。 运用调查方式推进深度报道 “新闻调查”的成功,就是在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和“新闻背后  相似文献   

15.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电视调查报道中的典范《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至今,一直备受广大受众和学界的关注。关注该栏目深度报道的针砭时弊和作为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所表现出的新闻专业主义诉求及新闻媒介培育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思想启蒙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深度报道的各国学者的著作中,即使是深度报道发源地的美国,对深度报道的认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状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深刻性、整合性与递延性都是深度报道的言中之意。深度报道的这种本体性意义曾一度被认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专属,因为文字偏重学理,能够驾驭严密的逻辑且不必担心受众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而看不懂。尽管它实际上是在广电媒体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后。报纸等平面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选择。 1993和1994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追求“深、广、新”;后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的大型调查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更是将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目前电视深度报道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开始逐步“热身”。本文通过对《经济半小时》的分析,来透视电视如何关注深度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8.
宋淼 《传媒》2021,(12):69-71
新媒体的即时性特征给新闻报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报道如何在这样的语境下兼顾报道的速度与深度成为难点.作为《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官方公众号,"北青深一度"在长期的报道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兼顾了速度与深度,实现了提升速度、坚守深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深度报道的方兴未艾是电视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纵观深度报道的发展历史,纪实风格越来越明显。崇尚纪实已成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主要特征。纪实,是一种手段,一种风格。它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既翻新了报道形式,又充实了扳道内容。再现事实的叙事方式,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使报道有了立足之本。大容量的深度报道又给纪实手法提供了用武之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视深度报道和报纸深度报道一样,不管是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或评论性的,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电视的个性魅力就在于充分运用电视…  相似文献   

20.
曹丹 《视听界》2006,(5):80-82
1996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开播,被誉为中国电视媒体回归新闻本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之一。《新闻调查》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界标志性的调查性报道栏目迄今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其节目题材的选择以及报道结构的编排,均体现了有力的议程设置。笔者以近一年来(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新闻调查》栏目所播出的45期节目①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在题材选择、感情基调及报道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议程设置所体现出的特色,进而为当下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建构理性、深入、建设性的品性提供参照。一、题材选择:关注民生“揭黑”曝光类题材通常被认为是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