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不同人群中手机互联网领域的数字鸿沟是否存在。笔者通过是否使用手机上网来测量人们对手机互联网的接入沟,进而通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来测量使用沟。研究发现,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和家庭月收入等某一方面的优势地位并不必然导致接入和使用手机互联网的优势,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并不比低者更好地接入和使用手机互联网。性别鸿沟、收入鸿沟和年龄鸿沟成为手机互联网领域不同人群社会分化的新标志。此外,较早接入手机互联网的人每天手机上网的时间也更长,接入的优势会强化使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王德秀 《电子出版》2000,(11):34-36
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电子工具,电脑上网的种种好处已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Internet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然而,由于上网速度慢、费用高和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的发展。随着上网人群的不断扩大,拨号上网不时会遇到"交通堵塞"问题:下载东西和访问页面的速度都有所减慢,加之上网活动的日益频繁,用户对互联网接入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ISDN称得上是质优价廉、高效、简便的上网途径,真正为用户提供了"超值享受"。ISDN俗称"一线通",顾名思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教育水平人群的大规模社会调查,在对个体之于信息源的可及性和可获性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解析教育程度对于人们信息贫富状况的实质影响。研究发现:首先,随着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把知识型或网络型可及信息源转化为可获信息源的比率明显增大,这表明教育经历之于个体的信息富裕具有有效性;其次,对于信息贫困者而言,实现信息源由可及到可获的转化效率与其教育水平之间无明显关联,这表明信息贫困具有“顽固性”;第三,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教育程度之于信息富裕的“净效应”仅存在于特定教育水平下,且城乡人群之间有所不同,这表明教育水平之于个体信息贫富状况的影响具有局部性。本研究为深入解析教育水平对信息贫困干预的机理提供了经验参照。图1。表6。参考文献26。  相似文献   

4.
选择社交媒体用户作为自我表露的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线索减少理论和去个性化的社会认同模型三个理论,编制量表,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自我表露现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自我表露内容分为社会属性信息、兴趣日常、学习工作、态度观点、个人性格和个人隐私信息6个维度。并将社交媒体用户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自我表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自我表露,同时受教育程度对自我表露程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上海市高校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互联网使用时长、信息获取网络平台、公共事件关注度、信息公开评价四个层面对高校学生的政府信任度的影响进行考量,探寻公共事件关注度及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与政府信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日均使用时长与高校学生政府信任评价呈显著负相关;对公共事件的关注程度与政府信任呈显著正相关;信息获取网络平台对政府信任评价无显著影响;对所在地政府在公共事件中对事件的"缓报瞒报"程度评价与政府信任评价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琳 《大观周刊》2013,(1):97-97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互联网已成为大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议题都来自互联网。然而,人们在谈起互联网心花怒放的同时,往往又夹杂着谈"网"色变的无奈。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个事物,但这种影响却又是双向的。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由它带来的便利和自由,另一方画也承受着它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和潜在危机。过度网络使用对网民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带来予诸多负面影响。研究生群体由于电脑技术水平高,空余时间多且安排灵活及上网方便等原因,更可能是网络依赖的高发人群,因此关注他们的用网健康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暨南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N=302),对大学生的第二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使用水平的状况进行测量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出生地对大学生上网时间有正面的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满足需求动机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有正面的显著影响;特别的是,互联网使用中的情感因素(对互联网的态度、网络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水平(包括上网时间和与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都产生正面的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6):108-111
通过对湖南省城乡居民关于信息分化的认知调查,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情况,探求信息分化的主观成因。经统计分析发现,公众对信息分化的主观认知主要由其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和制约,公众自身的信息意识、信息状况自我评价、受教育程度有很强的解释力。在不同职业身份的公众中,知识分子具有最强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分化认知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互联网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10.
杨维东 《传媒》2015,(20):72-75
本文基于对"网民互联网信息信任度调查"的11871份有效问卷的综合分析得出: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年代,受众对于权威媒体的依赖程度反而在上升;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和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点击率与关注度不高,呈现"互动冷匿名热"的态势;互联网信息信任度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基于此,应从强化主流媒体公信力、提升网民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互联网法治化管理等方面,提高网民互联网信息信任度,从而构建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上海中心城区进行问卷调查( N=449),对网络病人的互联网健康信息使用与满足状况以及互联网健康信息对网络病人的疾病自我诊断和医疗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运用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的网民比例远低于美国;搜索引擎是最主要的互联网健康信息获取工具;网民对互联网健康信息的总体满意度较低;互联网健康信息对网络病人自我诊断的影响较大,而对网络病人医疗决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彭献泽 《今传媒》2024,(2):128-131
为了更好地推行“双减政策”,教育相关部门应重视和解决教育类政策信息传播渠道方面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教育类政策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双减”政策的传播效果除了受家长自身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传播各渠道的特点影响,同时政策信息在传播中表现为大圈层的形式多样和小圈层的内容多样。在“双减”政策传播中,一些渠道信息的传达十分明确,使得家长及时了解到“双减”政策带来的好处及其实施的真正意义,但是教育政策在某些渠道的传播也存在不足,导致信息传播受阻并且影响了“双减”政策的传播效果。对此,本文根据教育类政策信息的性质和传播特点,对“双减”政策的传播机制及其信息在各传播渠道上的通畅度进行了分析,旨在对优化教育类政策信息的传播效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认为Internet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广阔的信息空间,而如何快速而又准确地在广阔的互联网上获取所需信息,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除了信息系统自动过滤信息之外,信息用户必须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认知基础或群体特征对无用或无效信息进行规避,建立起自身的信息选择机制,以达到提高信息活动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在阐述用户信息规避行为含义的基础上,分析用户信息规避行为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徐雨月 《传媒观察》2012,(10):29-31
随着互联网在青少年中的普及,青少年上网时间增长,人们通常从消极的态度来看待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本文通过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和生动的案例,从"第三次科技浪潮促进网络社会的来临,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力军";"澄清概念,青少年增长上网时间并非网络成瘾";"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的社会化"等三个方面,论证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可忽视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网随人动”让人们的上网行为从受黄金时段影响转变为更多地受到移动的情境的影响。情境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是用户具有差异性的“主观感情偏好”与周身真实的“客观环境”互动融合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内容提供商积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情境信息需求,对内容提供商和用户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凯  胡年 《新闻前哨》2009,(6):62-6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他们伴随着互联网成长,互联网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高度认识加强互联网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交往的方式逐渐社交媒体化、在线化和虚拟化,线下的传统社群不断向线上的虚拟社群扩展,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在虚拟社群进行信息分享的动机?本文将从个体日常生活、虚拟社群中的关系、社会文化心理这三个视角进行多层级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次上,参与虚拟社群的信息分享有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实现自我重现;中观层次上,信息分享的动机来源于虚拟社群的互信、互惠机制;宏观层次上,互联网时代下的分享、参与精神促使着用户参与虚拟社群中的狂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自媒体不实信息的概念及其隐性危害进行了分析与调查验证,认为自媒体不实信息指互联网或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工具终端用户利用自媒体途径对外发布的各种不真实、不确切信息.不实信息导致人们在判断事物时产生"盲人摸象"般的臆测,并进一步引发碎片化传播的信度降低,使受众滋生"狼来了"般的麻木心态等隐性危害.加强对特定人群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应对不实信息隐性危害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9.
刘庆  郭瑾 《新闻知识》2012,(8):58-59,70
互联网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客观上扩大了大学生的深度触网人群。而大学生群体因理性思维相对较弱,在接触网络舆论中极易受群体传播效应的诱导而从众、趋同,出现非理性行为。引导大学生理性上网,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理性判断舆论导向,培养其良好的媒介素养是高校媒介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中,对传统媒体业的影响尤为深刻,有人已经把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传统媒体纷纷搭乘互联网的信息快车,或者是推出网络版,或者是把节目上网,以期通过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