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内忧"与"外患"的快速升级,"西北中国"在中国地缘政治快速凸显。精英媒介《大公报》通过媒介议程的建构重新发现了"西北中国"。《大公报》对"西北中国"的发现与当时政治议程中"西北中国"存在关联性。但是,《大公报》的"西北中国"媒介议程设置保持难得的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范长江是《大公报》"西北中国"议程的首席定义者,他的西北报道成就了《大公报》作为精英媒介在定义"西北中国"媒介议程的引领者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金福 《现代传播》2014,(4):155-156
新记《大公报》的《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以下简称科学类副刊)以"普及科学"为主旨,详实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科学传播的内容和特点,是研究近代综合类报纸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关于《大公报》副刊的研究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尝试以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为例,探寻我国近代史上综合性报纸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概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以期为探究近  相似文献   

3.
刘欣  侯文韬 《兰台世界》2016,(6):119-121
本文探讨《大公报》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的影响。《大公报》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一贯重视体育报道。《大公报》的体育报道,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宣传、推介、促进的作用,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4.
覃林  王成科 《兰台世界》2013,(19):134-135
<正>《大公报》于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创刊初期的《大公报》以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迪为办报宗旨,以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为主体文化思想。其栏目涉及社会各界,其中就有体育栏目"体育界",积极倡导"兵士体操"、"尚武救国"等,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和体育社团,为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与传  相似文献   

5.
赵元  田艳天 《青年记者》2016,(32):97-98
《大公报》的报名出自"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取"大"和"公"二字,可见其办报理念.其创始人英敛之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刊出版家,该报创办于1902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大公报》已成为国内最具声望的报纸,可谓舆论界的重镇.  相似文献   

6.
近在系统查阅民国时期的天津《大公报》时,发现了一批孙中山佚文。这些佚文,不仅80年代陆续出版的《孙中山全集》未载,即后来问世的《孙中山集外集》、《孙中山集外集补编》等书亦未予以收录。现以报载时间为序整理刊出,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雨璇 《东南传播》2012,(9):130-132
本文以《大公报》对清末两次灾难新闻的报道为中心,从新闻学的视角,对其内容、形式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进而探究《大公报》在清末灾难新闻报道方面的特点,以期窥见近代传媒在特殊时期担当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8.
岳麓山的五轮塔以佛教最高塔式作为北伐阵亡将士的纪念塔,1927年,时任国民革命军西路总司令,八军军长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唐生智主建此塔,这年2月13日省会长沙各界人士在五轮塔公祭北伐阵亡将士,2月14日的湖南《大公报》、《国民日报》对当时盛况均作了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9.
南岳 《今传媒》2011,(12):145-1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始于20世纪末的住房制度改革,使新一代的年轻人遇到了十分棘手的住房问题,因此而催生出了"房奴"这一新的群体。房奴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也进行了分析报道。本文以2010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公报》《中国时报》中的74篇文章为样本,分析这四家主流大报对于房奴媒介形象的建构,并分析这几家媒体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构建房奴的媒介形象的。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11.
张贤平  黄永红 《东南传播》2016,(12):101-103
"女儿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打造城市品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拟态环境,构建了土家"女儿会"的媒介形象,但不同媒体对"女儿会"媒介形象的表现呈现不同特点。本文分别选取《恩施日报》、《恩施晚报》、《湖北日报》和荆楚网为样本,通过分析省级党报、地方党报和新媒体有关"女儿会"内容报道的侧重点,意在研究其"女儿会"报道中媒介形象的偏差表现和成因,同时,比较这种偏差与"女儿会"原生态形象和受众认知中"女儿会"形象的异同,从而探讨这种异同对"女儿会"作为民族文化传播传承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佳 《新闻大学》2004,5(2):37-40
提起沈从文,人们往往想到《边城》,想到《湘西》,想到他不朽的作品和他在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沈从文与《大公报》这份闻名遐迩的百年大报,特别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不解之缘,却较少为人们问津。本文试图梳理沈从文编辑、支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这段历史。 沈从文与《大公报》的缘分不仅仅在于一个多  相似文献   

14.
书架     
《出版广角》2014,(2):92-93
正文学艺术《北伐往事》作者:黄继树著版本:作家出版社2013年11月版定价:39.80元提要:全书围绕1921年至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当选为非常大总统,为统一中国,建立北伐大本营、出师北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当时中国军政舞台上错综复杂的斗  相似文献   

15.
张宁 《新闻世界》2013,(11):156-157
《大公报》自创刊以来,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不止由于其为民族解放和独立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更因为它关注新闻本质的专业精神。一份《大公报》留给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许多可借鉴的瑰宝,受人传颂。  相似文献   

16.
这组孙中山致唐继尧的电报,记载了孙中山先生争取滇军参加护法运动和对唐继尧北伐的支持与祈望;也反映了唐继尧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不得不借助于孙中山的威望,并对孙中山采取阳奉阴违态度的情况。现予公布,供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护法战争以及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事迹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梳理了《大公报》副刊(津版时期)的学术研究状况,选取《大公报》中文学艺术方面涉及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对《大公报》副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藉此开拓出一种研究的新模式,以弥补文献信息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因为租界的设立、外侨的涌入以及冬季寒冷的气候特征,天津成为冰球运动最先传入和开展较为活跃的中国近代城市,新记《大公报》则是较早倡导且报道冰球运动的近代中文报刊。在文化表征视角下,本文以文本分析法、历史考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天津《大公报》冰球报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报道既表征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北平冰球运动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也表征了近代冰球运动华洋二元的权力结构及殖民和反殖民的文化斗争。这种表征是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属性、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文化的现代性与反殖民性诉求,以及新记《大公报》爱国立场和救亡图存宣传等社会历史语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抗战时期的《大公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1919年到1945年这27年时间段内,以韩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649篇文章按报道主题、报道大小、报道倾向进行了分析,并较为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了对特定历史环境下《大公报》所塑造的韩国国家形象、中国国民对韩国持有的态度以及韩国形象在中国媒体中的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因长期奔走革命,积劳成疾,经医治无效,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先生生前表示愿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国国民党恪遵遗命,在紫金山选址为其建造陵墓。1928年7月北伐完成,国民政府统一全国。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于南京紫金山。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前后曾发行过很多纪念品,《孙总理国葬纪念邮票》便是其中之一。《孙总理国葬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