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年群体使用"网络脏话"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为了挖掘这种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研究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等量化研究方法,对青年群体"网络脏话"的使用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经检验,青少年使用网络脏话的原因受到网络现实边界模糊、亚文化、情感表达、个人社会化和对网络脏话失去敏感度的影响。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脏话"动因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性思考、规避网络脏话,为引导措施的实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脏话作为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一部分,存在于人们的交际之中。"脏话"这类词汇非常粗鄙,用起来违背了礼貌原则,听起来不堪入耳。可是,在任何时代不被人们待见的"脏话",不但没有被消除,而且出现了新的脏话形式。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交流和行为方式,而且改变了脏话传播的形式——"脏话"传播转变为"脏话谐音"传播。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广泛性,这种谐音被更多人使用且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之中。本文将通过结合新媒体的特点、脏话的特点等方面对这种脏话谐音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建构了一个网络脏话言语行为的产生机制模型,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对研究中问卷调查和文本搜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模型拟和度进行检验、修正和评估。详细地说,个人的社会环境因素、个人对于脏话行为的认知以及结果预期对于网络和现实脏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男女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上有诸多不同,在语音、词汇、句式、语言策略等方面有明显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两性的生理、思维方式、社会分工、性别角色均存在差异。目前,女性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在节目分配、任务分配上却表现出话语权的弱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当前的贫困决策中存在的性别盲视现象。研究表明,以"家庭"和"户"为单位的贫困决策无视了家庭内部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并将其置于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外;在贫困决策中存在着对性别平等的误读,将性别平等诠释为绝对的一致性;贫困决策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贫困决策中未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实现两性平等,要求我们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贫困决策,应当体现因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差别,充分考虑贫困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文探讨了网络文化的特色、网络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中文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出发,研究影响人们交往的媒介渠道在女性性别角色建构中所起的作用.笔者以媒介的发展为时间线,以女性在不同媒介时期的信息接触模式为切入点,研究媒介的发展造成的社会情境的变化对女性获取信息的接触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并且研究在这一变化中,女性角色建构的过程及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之际,“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弥漫之时,我们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着怎样的作用,应该具有怎样的担当,应该“给力”怎样的价值?这是每个媒体,每份报纸,包括新闻,包括副刊,不容回避而且亟待直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网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王韵  魏书琮 《现代传播》2022,(6):143-150
媒介景观中的污名化现象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种重要表征。从2020年网络事件中的拼单“名媛”到2021年愈发泛化的网络流行语“X媛”,“媛”字由褒至贬的过程是研究者亟需透析的现实问题。通过对“X媛”事件相关文本的话语分析发现,“媛”字的语义变迁与社会现实思潮密切相关。部分新闻媒体通过锚定、具化和二元编码的机制生产建构出“X媛”污名的社会表征。在社会互动中,该表征又体现出共识强化和争议发生的两个面向,同时,一些网民基于性别身份认同以及戏谑性符号应对的话语再生产进行污名的抵抗实践。在多重力量交织的社会语境中,需从新闻媒体、网民、互联网平台及互网络从业者等多元主体层面探寻污名消解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图书馆"本质属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典型事物比较、归纳、抽象等科学分析方法,将"图书馆"从其他相近的社会事物中剥离出来,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图书馆"本质属性,阐述"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社会记忆存储与提取",初步提出"图书馆"的本质是"社会记忆存取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网络集群行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对群体的污名化的影响便是其负面影响之一。本文以城管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探究网络集群行为与污名化的关系,发现网络集群行为可以引起、扩大网民对城管群体的污名化,单个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面广,程度不深,但是相似的网络集群一再发生,效果累积,网民对该群体的印象会不断强化,逐渐形成刻板印象,群体的污名化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3.
14.
媒体语言政策是结合媒体领域特点所制定的领域语言政策.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基础上,梳理现行媒体语言政策文本,开展媒体语言政策社会调查,发现我国媒体语言政策较好地贯彻了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有效地规范了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等领域的语言文字应用,但在新媒体行业及媒体受众的语言文字规范上还有待完善.应结合新媒时代发展,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被较为严重地扭曲,这种扭曲既有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意识降低原因,同时也与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成见有较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而社会所存在的性别成见也应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6.
刘霜 《新闻世界》2010,(10):123-124
随着手机上网业务的开展,利用手机网络传播淫秽、色情等低俗内容的现象也已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对该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探析,并从信源、渠道、信宿三个方面简要探讨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立刻引发社会各界如潮热议,有欣喜者,有困惑者,有担心者,这显示出社会各界对媒体语言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重塑电视节目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和出发点,并给出了关于如何重塑电视节目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分工细化产生的知识隔离,导致人们对社会风险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相对弱化,因而各类专家学者的社会意义得以凸显。然而数据显示,近几年受众对专家的信任度明显下降,专家污名化倾向逐渐显现。本研究以新闻报道中的专家消息源为考察对象,试图探讨专家污名化的成因及影响,并提出化解社会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博物馆陈列的多方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