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深度报道的崛起除了时代背景与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外,也是报纸上“平面报道”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的报道中,大多是终结式、孤立式、概念式的“平面报道”。“平面报道”对新闻事件采  相似文献   

2.
徐慎泽 《东南传播》2012,(12):27-30
本文试通过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媒体上重特大交通事故报道的大致脉络,并结合典型案例的分析,发掘重特大交通事故报道背后的时代精神,并解读此类报道的发展走向。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三十年,我国媒体对于国内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报道基本处于"失语"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媒介方针有很大关系。新时期,重特大交通事故报道在信息公开、人文关怀、舆论监督方面迈出了三大步。当今微博异军突起,媒体面临新挑战,需要承担三项新使命,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的崛起除了时代背景与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外,也是报纸上“平面报道”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在20世纪70、80年代之前的报道中,大多是终结式、孤立式、概念化的“平面报道”。“平面报道”对新闻事件采取的是简单照相的方式,割裂了事件本身的内在联系,冻结了事物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4.
盛芳 《当代传播》2007,(6):126-127
人物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日本著名报人森本哲郎曾说过:"极而言之,报纸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①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人物报道一方面以具体人物为线索,可以挖掘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背景,同时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见证人性的光辉,把握社会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2007年6月22日,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博士在武汉作的"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专题报告中甚至提出人物典型宣传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的论断.多年来,人物报道在写作手法上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操作规范和修辞策略,不同媒介、不同的人物报道各具特色,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极富个性的大儒,本文关注其对作为构建现代国家必备要素的“法制”的态度。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节点入手,解读建国前和建国后梁漱溟法制思想前消极后积极、前排斥后参与、前悲观后乐观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说明以国、共执政的巨大反差为外因,以梁的人生目标和自身实践为内因,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使梁漱溟完成了建国前后法治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浅析人际传播的伦理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莉 《今传媒》2011,19(2):115-116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传播主体能否从对方的表情、行为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只有主体双方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才能达到彼此和谐的目的。本文从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坦诚交流"概念出发,提出人际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真诚的自我表达、与人为善和报人以信。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政论,究竟谁是报纸的主体?这是研究美国新闻观念演变的又一个角度.美国报纸在创始阶段以传递消息为主,以后出现了政论报纸、政党报纸,便转而注重于政论.到十九世纪中叶便士报问世,进行了一场美国报业史学家所谓的"新闻革命"之后,新闻才在这些报纸上争得了首席地位,而且逐渐影响到了其他各类报纸.从曾经发生过的这个"重点转移"的过程看来,以孰为主的问题主要取决于报人对报纸职能的认识.强调报纸"宣传"职能者,往往注重政论,强调"告知"职能的,则把着重点放在新闻上.同时,从文字体裁的发展来看,新闻之作为一种独立形式,从胚胎到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1,(11):76-86
"有闻必录"并非是近代报人为新闻失实所设计的托词和借口,而是报人争取的自由采录信息的"职业权利"。报人将"有闻必录"定位为太史采风、史官记事,又将史家"疑以传疑"的原则融入到"有闻必录"的宣传及应用中。在文化认同和实践实用的合力推动下,"有闻必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业内外所承认,并在20世纪初被奉为"报馆天职"。"有闻必录"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人开始主动地建构新闻职业的知识体系,迈出了初步探索中国新闻职业化的一步。  相似文献   

9.
5月12日,8.0级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大众报人的身影;哪里有新闻需要报道,哪里就是大众报人的战场。大众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先后派出52名记者奔赴抗震救灾报道一线,  相似文献   

10.
新闻图片,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越来越受到报人的重视和读者的喜欢。近年来,随着读者的阅读需求,新闻图片在各类报纸上的刊用量逐渐增加,从"配发"的从属地位逐步上升到图文并重的主要地  相似文献   

11.
<正>和平解放后的新疆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为了开发建设新疆,新中国有计划地从内地动员各类人员进疆。到1965年,新疆的人口已经由1949年的433.34万增加到789.1万。大规模的省际人口迁移极大地缓解了新疆人力资源的稀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本文对建国初至"文革"前人口迁移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加以分析。一、建国初至"文革"前新疆人口迁移高潮  相似文献   

12.
报人胡绩伟     
每称胡绩伟为"胡老",他总是纠正说是"老胡",并加上一句:"报人老胡",他为做报人而自豪9月16日上午7点零5分,著名老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社长胡绩伟在北京逝世。从1936年参加革命、从事办报工作算起,到1983年退休,胡绩伟办报近50年,退休之后,仍然参与推动《新闻法》的出台,尽管从1990年之后,"胡绩伟"这个名字在媒体上逐渐淡出,但他在新闻界和思想界的地位却依然被人们看重。  相似文献   

13.
邵宁 《新闻记者》2008,(9):77-80
从"普京婚变"的假新闻说起 2008年4月11日,<莫斯科记者报>发表了一则惊世骇俗的报道,声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夫人柳德米拉的婚姻在两月前已经结束.他计划与有俄罗斯"头号性感运动员"之称的阿琳娜·卡巴耶娃结婚.<莫斯科记者报>在报道中引用一名宴会策划人的话说,普京与卡巴耶娃的婚礼定于6月15日在普京的家乡圣彼得堡举行.报道还称,普京与妻子在圣彼得堡婚姻登记处秘密办理了离婚手续.报道甚至援引一匿名人士的话说,他亲眼看到了两人离婚的文件.  相似文献   

14.
陈金松 《青年记者》2006,(20):42-44
在纪念第二炮兵组建40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二炮一名老报人,怀着诚挚而深厚的感情,回忆起二炮这支战略导弹部队新闻报道工作40年来所走过的风风雨雨的历程,所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纯共性报道到突出个性报道、个性报道与共性报道相互结合、双管齐下的报道新格局,以亲身经  相似文献   

15.
地市党报面临着市场和媒体间竞争的挑战,如何应对是报人应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是就所在地区地市党报在民生新闻的报道方面,如何利用其特有优势.发挥功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编委点击     
代志武湖北荆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代志武,荆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1992年东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长江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深造。从学子到报人,扎根传媒行业24年,从一名记者成长为报社主要负责人。近年来,他先后获"首届中国地方报业十大广告经营风云人物奖"、"荆州市首届突出贡献人才奖"、荣获荆州市2014年人才工作"8+2"项目宣传文化战线"五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编辑出  相似文献   

17.
推进典型报道,是我们历代报人形成的优良传统。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报社推出的英雄青年"两兰"(潘星兰、杨大兰)、"师德楷模"郑琦等  相似文献   

18.
"曹汉现象"意指报人不以办报或从事新闻事业为终极目标,而将政治目的或个人政治地位等其他目标作为其新闻活动的最终归宿,直接与职业报人的理念相对.这种现象无论在中国或西方近代报业都曾短期或长期存在,但两相对比,其成因、发展、现实表现以及在新闻事业中所占据的地位都大相径庭.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入手,就中西方报人"曹汉现象"产生的背景、发生状态及对近代报业的影响作一比较分析,并以此管窥整个近代报业的报人活动.  相似文献   

19.
全国一万五千名老新闻工作者新年前夕荣获中国记协颁发的荣誉证书和证章。这些老新闻工作者都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以上。他们中间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开创新闻事业的“老报人”、“老电台”,也有建国后  相似文献   

20.
郭勇 《东南传播》2015,(1):47-52
本研究使用研究综述法,探讨了私营企业主的媒介再现。私营企业主报道的立场从建国以后的负面转为多元化。对私营企业主的标签由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奸商"等,变成了"民营企业家"等;对私营企业家的隐喻主要是"英雄"与"原罪"。民间机构/机构报告是报道的主要信息来源;媒体自身为报道的主要新闻来源。报道主题主要为经济领域的行为。媒体偏重男性、社会声望高的、大型企业的、企业高层的、本地发展的私营企业主,并集中于少量产业。对私营企业主的报道框架研究主要为特定框架研究;政治话语、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商业话语等多种因素影响了私营企业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