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界》2017,(7)
网络社区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线上线下联动式的"去政治化"话语表达成为社会公共事件频发的隐性因子。本文基于长时段对江西南昌市"象湖事件"事发地及其周边村庄的实地田野调研,将扎根理论与集体座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社会公共事件中当事各方的话语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民众在公共事件的话语表达中呈现"去政治化"倾向,通过弱者式、悲情式、戏谑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规避抗争风险的话语表达路径,由双微平台、QQ搭建起的媒介平台并非民意表达的最佳空间,反而成为加速事态演变、加剧社会风险的"发酵池",并尝试提出泛媒化影响下民众在公共事件中话语表达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2.
刘娜  刘娜 《新闻大学》2012,(3):106-115
网络空间中话语抗争的一个重要面向是对公民权利议题的讨论。其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权利抗议、社会动员、议题协商、以及事件解决。议题协商是其中的主要阶段,在此过程中,网络舆论、媒体报道与公权力三者进行动态博弈,既充满对抗,也存在合作,且会在不同的协商阶段呈现不同特点。事件解决是权利议题的最终结果,后续改善是否发生则主要依赖于公权力机构是否能在法律层面与制度层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全国两会”“地方两会”等重大会议报道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高度关注。传统媒体一直是两会报道的中坚力量,融媒体时代,重大会议报道如何创新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融媒时代媒体发展趋势、表现形式的剖析,提出了“两会报道”创新的三个重要方面。从政策把握方面挖深度、找角度;在媒体语态和表现手法方面,网络化、贴近青年审美;从报道方式方面,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AI人工智能、动画、VR等形式,活泼生动地表达会议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使报道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真正做到有效传播,成为有影响力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影像抗争——对“宜黄强拆事件”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宜黄强拆事件中,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立体传播网络为抗争提供了资源,作为超主体的记者参与的人际传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舆论博弈的过程中,深描强拆现场的影像作为证据在逻辑与形象上建构了双方的身份和事件的解释性框架,并引发进一步的公民行动。照片成为一种组织动员的象征资源,起到了动员舆论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网络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耿书新 《今传媒》2022,(10):25-27
随着“技术赋权”转向“传播赋权”,受众在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话语表达更趋多元化,青年群体则主要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表达他们的情感意见和诉求,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表达呈现出拼贴、挪用以及“土味”等特征,但是,这种戏谑化、时尚化的话语也给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较大冲击,甚至影响了新时代人们的消费理念。因此,本文提出要正面引导和规范青年群体的网络话语表达,以对弘扬主流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话语空间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全媒体"进一步阐释为"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下"四全媒体"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媒体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记忆的调用实质是一个权力问题,因此记忆也是网络抗争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探讨记忆对网络抗争行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记忆可以通过对话语机会的形塑来推动网络抗争发展.首先,网络抗争的前提是获得可见性,抗争行动者可以通过对个体记忆的唤醒来"制造新闻"获得可见性;其次,要实现话语机会的扩张,抗争行动者可以利用集体记忆的建构性来划...  相似文献   

8.
融媒环境下,创新主流媒体话语表达需要了解和掌握公众认知及其话语方式,尤其是公众的对抗性话语直接弱化了主流话语的传播力、主导性和权威性。所以,主流话语表达的创新,必须注重公众的认知语境变化,增强其新闻生成能力,打破认知鸿沟及差异,掌握公众的认知图式,打造协同的认知语境,以有效引导主流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当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日盛,往往是网络媒体发起-非主流媒体报道-网络再讨论-主流强势媒体调查报道。哈尔滨“林松岭事件”中,当事一方是握有公权力的警察,且致人死亡,这些因素使其成为大新闻。只是,地方性传统媒体——黑龙江电视台却发出了杂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什邡事件为例进行个案研究,并基于话语理论对该事件的过程进行解析,对群体性事件进行解读。研究表明,可行的处理路径是将对话的冲动转化为可以操作的现实,从而实现由独白向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2):84-88
信息技术革命不会局限于技术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可能会改变我们时代知识生产、分配与消费的方式。大量新媒体事件背后,是中国媒介语语格局的变化,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方向的变化:大众话语权力出现与媒介话语权力重构;微小事件引发社会风暴;网络社会小媒体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马燕 《传媒》2018,(4):91-93
"玉林狗肉节"媒介事件可以从民间、官方和媒体三个方面观察舆情的话语逻辑与伦理表达:要弥合矛盾双方的情感和价值裂痕,减轻由于国外媒体偏颇话语而造成的国家形象受损的负面影响,传播主体要基于主体间性进行话语表达,同时建立与国外舆论场意义相通的媒介话语体系.本文将视角定位于舆情遵循的话语逻辑,以及各方话语表达中的伦理呈现,以期描述该媒介事件的话语图景,提出该采取怎样的话语策略,才利于有效减弱"玉林狗肉节"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陈艳 《新闻界》2013,(6):69-72
"中国"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在很多场合被呈现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微博信息的传播被赋予了口语化、情绪化、碎片化的特质,这在近期"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草根"、"公知"借助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宣泄"中国"情绪,表达"中国"认同,既是对语言边界的不断挑战,又在喧嚣中显现出不同的诉求和力量。本文就着眼于对"钓鱼岛事件"中各方的微博话语做一分析,力图揭示出在这种聚焦于"中国"背后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取向,从而在另一层面上予以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提供某种话语走向的镜鉴。  相似文献   

15.
事件回顾 2009年4月21日.张方述兄弟为“筹钱救母”,在广州三元里古庙附近劫持女子邝某作人质,展示“我只求有关部门能够贷款给我18000元”等字样的海报,向有关部门提出索财为母治病的要求。事件发生后,媒体对此事广泛报道,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其母病情得到了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大勇 《新闻实践》2010,(11):63-66
近一个时期以来,自杀、凶杀等社会极端事件成为了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以死抗争”的新闻框架在此类事件报道中被屡屡使用。事实证明,“以死抗争”框架在唤起受众注意、制造情感共鸣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并非所有的极端事件都适用于“以死抗争”框架,不加选择和节制地使用这一框架,将使其传播效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5):44-46
自媒体传播时代我们正迎来一场"话语"革命。它扩大了社会公众的话语权,推动了话语空间的变革,并构筑了开放性社会话语系统。这种"话语"其文本属性是多面向的、互文性的和权力性质的,其实质则是传播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末,"被"当选为《南方周末》2009年度国语。"被自杀""被代表""被就业""被开心""被小康"……网友戏言,我们已经进入"被时代"。时下,互联网不仅是广大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网民发表观点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方雅致 《东南传播》2021,(7):142-146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的必争之地,央视推出的康辉vlog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从建构主义视角解读康辉vlog的叙事话语特征,对于洞察融媒时代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秩序有一定的揭示作用.通过诺曼·费尔克拉夫提出的三向度话语分析框架——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对康辉vlog进行剖析发现,视频文本通过细节的政治隐喻、受众的互动控制、说话主体的普遍特质和场景剪切的互文性完成了时政新闻报道这一话语实践,彰显大国外交风采,阐释中国国际地位的现实基础.然而,vlog+时政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问题,新闻话语的技术化和商品化趋势消解了新闻深度,媒体当以更谨慎的态度发挥新技术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胡洪江 《青年记者》2022,(23):16-18
在Z世代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这一用户群体的话语喜好、通过创新话语表达更好地贴近Z世代群体,是摆在媒体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了解目标用户的基础上,转换视角、改变语态、多重编码、开放建构,同时坚守“亲和而不一味迎合”的原则,媒体就可能“跨越代沟”,在与Z世代的互动中不断推进话语表达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