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佳 《新闻界》2012,(5):42-46
网络舆论的本质是公众诉求与意见在互联网中的全方位映射与多角度重组.网络舆论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生态学理论的视阈下,网络舆论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由舆论信息资源、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信息分解者和信息规制者,以及物质技术硬环境、社会人文软环境等因素构成的生态整体.这些对舆论信息传播、发展、扩张与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因子,在系统的发展与运行中形成了信息汇集与传播、协调与优化、调节平衡等三大机制.  相似文献   

2.
短短的一二十年间,互联网发展迅猛,并通过它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场.笔者将舆论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新闻舆论部分,由新闻媒体发布自采新闻或转发新闻;二是网络舆论部分,网民通过互联网所建立起的平台,自我发布和传播各种信息.二者之间联系紧密,互相交织.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生态是指以网络各类媒介为载体。传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网络为广大网民营造了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网络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广大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公开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各类信息传播极为活跃,并为当今形成了新的舆境。从形成的源头看,新舆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舆论部分,即由新闻媒体发布自采新闻或转发其他媒体的新闻;二是公众舆论部分,由网民借助互联网所建立起的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平台,发布和传播信息。新闻舆论与公众舆论之间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博弈合作建立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之上,如此,信息传播就具有了意见博弈的性质。在双向传播得以进行的“互动场”中,作为意见搏弈的传播,可根据传受双方的意见对等与否以及双方意见互动博弈的直接与间接之别分为四种类型。而在线性传播中,意见的博弈则体现为接受者内心关于新信息各种意见的博弈选择。意见博弈,作为传播的内在图景,是对传播本质真谛的—个揭示,对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本文结合一些热门社会公共事件,对微博引发舆论场的形成过程及其传播模式进行试探索,并探讨微博舆论在社会领域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意见领袖不可小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人数众多的网民当中,能够在一些舆论事件中充分表达自己意见,而又得到大多数网民认可附和的网友脱颖而出.他们在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上获得了网民的尊重,每一个帖子都拥有着大量的点击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网络舆论的走向,被称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8.
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特点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好 《今传媒》2010,(11):96-97
自20世纪40年代"意见领袖"概念被提出以来,"意见领袖"在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生的网络"意见领袖",更是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造成了巨大影响。如今,代表着互联网媒介新时代的微博客迅速兴起、繁荣,不仅为"意见领袖"提供了全新的活动平台,还以其自身的特殊性为微博"意见领袖"带来新的特点。具有这些新特点的微博"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刘政序 《今传媒》2013,(4):39-40
“碎片化”是当前社会信息传播语境的形象性描述,近年来成为了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研究重点.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威和信息传播效果逐渐降低,传播实力逐渐失势于新兴媒介,网民的多元意见散布于互联网环境中,引起广泛的信息互动和交流,这是“碎片化”语境最直接的体现.“碎片化”信息传播,既有效地催化了广泛的信息互动,也造成了舆论引导方面的困难.本文即旨在探究在碎片化的语境下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以避免网络信息传播的紊乱,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0.
舆论是公众对于社会生活中业已存在和新近发生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传播设备的普及改变了舆论形成的机制,也改变了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顺应时代的变迁,更新舆论引导观念,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者及其主流价值传播者的责任,也是每个舆论参与者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徐涛 《新闻爱好者》2011,(21):37-38
网络传播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形成、反映、引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新闻和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被视为功能强大的新媒介,近些年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将其称为网络媒体。这一新媒介以其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信息源广泛、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等优势,在当今整个信息传播格局中发挥  相似文献   

12.
微博反腐是当下互联网多边舆论场中最为典型的民意现象.受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网络传播环境等影响,微博反腐中信息流、意见流与舆论演进具有独特的运动规律与内在效应,给整个网络反腐和网络文化带来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后果.构建可以真正公平参与、有效对话合作的公共平台,让大众、意见领袖、媒体和政府等各种主体都能参与舆论博弈,可以有效发挥微博反腐传播效应的正向价值,进而促进整个网络反腐良性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视听界》2014,(4):17-18
当今多媒体传播格局中,各种舆论的生成及传播,就像由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4种媒体组合演奏的弦乐四重奏。特别是突发性公共事件舆论生成,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理论是美国政论家、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该书被称作舆论学的开山之作,其核心内容解释了大众媒介运作的基本机制,即人们如何形成想法,人们从新闻传播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人们如何加工这些信息并如何继续传播它们。李普曼高屋建瓴地描绘了直到十多年之后才被实证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以大量数据所证明的各种现象。"刻板印象"的传播偏向从传播的效果来说,李普曼的理论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15.
在传播媒介生态转型的背景下,公众舆论生成场所正在朝互联网转向。信息传播平台的更迭,对于公众舆论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远不止于观点和意见汇集地点的变迁,以及展示方式的多渠道、多媒体化。籍由新的互动方式,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可以在线上各种事物中获得极具张力的表达,所有的网络现象都在展示、遵循并印证新媒体的运转逻辑。公众舆论相应地也获得了其新的属性特征,这是公众舆论概念进化为网络舆论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李蓓 《新闻世界》2009,(4):112-114
本文从“华南虎事件”入手,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及其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情绪表现或意见表达的特点,这一群体的话语实践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9)
本文基于新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了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假设及研究困境,提出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作为新的研究途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形成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图示,认为在互联网、手机等构建起新媒介环境中,特定事件的舆论构造中大众媒体和特定个体社群作用发生变化,触发"沉默的双螺旋效应",由至上而下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和自下而上进行信息扩散的特定个体社群各自形成一支意见螺旋,彼此互动,对社会舆论和个体观点及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促发的三个显要条件和五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微博出现之前,BBS论坛、博客等虚拟社区成为网络舆论的集散地,微博这一新兴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本文从传播角色、舆论影响力的形成机制和信息的传播效果来比较微博意见领袖和BBS意见领袖的不同。相对于论坛舆论领袖的草根性,微博意见领袖更趋于精英化;论坛意见传播是内聚型,微博传播则是发散型;微博的信息传播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论坛的意见流通则局限于孤岛内部。通过这些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不同意见领袖的特点,进而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对网络传播产生的影响日益呈现并不断扩大。网络舆论是通过在互联网上具有不同观点的各大派别的公众有充分自主话语权对某一焦点话题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网络传播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本文从"超女王贝事件"入手,试图从公众网络舆论的形成理性思考网络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内传播与群际传播生态中呈现出复杂的个体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而栖息于网络群体传播间的网络舆论在生成机制与效能转化过程中体现出三个重要特点:群体传播中个体交往结构不平衡、意见波聚合与辐射引发舆论“热能--效能”的转化、群体传播中信息博弈呈理性趋向。这三个特点成为我们解读网络舆论独特性与探讨其理性与否的三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