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平崛起”和“韬光养晦”是一脉相承的外交体系,“韬光养晦”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前奏和根基,和平崛起是“韬光养晦”基础上的厚积薄发,是对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发扬光大。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奠定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力基础,绘制了中国崛起的和平模式.构建了和平条件下中国崛起的外交框架。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方式的而不是霸权性的,是以多边政策战略为基石,推行平衡、伙伴政策,建立与世界各国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网络。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思想代表着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由内向性转为外向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系统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思想,包括阐明和平与发展是和平崛起的时代主题,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奋斗目标、系列战略与策略;结合新时期特点对中国和平崛起提出几点理论思考,即和平与崛起的辩证关系、和平崛起与维护国家统一的辩证关系、和平崛起与韬光养晦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中俄关系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变量。本文从中俄两国经济层面、国家安全层面、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合作层面分析入手,认为如能处理好中俄关系中的干扰因素,中俄关系将成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去年底,中央领导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立场。这一立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专家学者则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什么是中国和平崛起?如何崛起?崛起的进程中采取何种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6.
杨守明教授的《中国和平崛起论》已于2008年12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国际社会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展开论述。首先,通过探讨时代主题,论证国际社会制约因素“不容许”中国以“战争”方式崛起,只能以“和平”方式发展,从而说明不管中国主观“愿不愿”威胁世界,国际社会制约因素将使中国“不能”威胁世界;其次,通过考察中国国际战略思想、中国坚持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的思想,说明中国始终秉承“和平”、“合作”的理念,只可能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崛起;再次,对中西方两种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提出“和平崛起”思想。“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和深刻把握,是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客观要求,是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即将崩溃论”的回应。发展是“和平崛起”的核心;稳定是“和平崛起”的前提;机遇是“和平崛起”的条件;创新是“和平崛起”的根本。“和平崛起”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颖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5-7,25
"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的议题。它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则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在新形势下探讨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时代背景、内涵以及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化对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使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9.
“和平崛起”是中国新时期的战略选择和庄严承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全球化及其高速发展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坚实外部基础和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0.
迈向世界大国行列是几代中国人的崇高理想,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这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大国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平崛起战略”必将对世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夹缝之中而又不容忽视的大国,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屈辱被动的“卷入”到自信主动进入的过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更迭也浸润着时代特色和某些令人无奈的缺憾。在全球性经济交往中,发展中国家的“先天不足”注定它们要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全球化挑战和承担更大的经济风险。于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削的建立和完善仍在探索之中,体制转轨所暴露的金融安全问题及所引发的就业问题,在世界产业水平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及所引发的对外依赖度偏高等状况,影响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速度与规模。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力度加大,中国所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更大也更加迫切,对外开放战略需要在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休闲、度假的良好方式.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解读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性论断和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明确信息:中国将会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上继续大踏步地前进,中国经济也必将在新一轮大变革中迎来自身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它创造就业空间大,还可以扩大内需、创汇和实现利税,已成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本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公民社会还未真正形成,这使得国人的公民意识一直很缺乏。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公民社会的形成,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也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公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时代呼唤着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有两个着力点:一是提高公民个体的素质,一是建设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成为中国阶层变化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回顾新中国关于私营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及立法的发展轨迹。进一步明确发展私营经济的意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创新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将近30年的持续发展,民营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地区要在新时期承接起领跑中国经济的重担,仍然需要依赖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推动京津冀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复制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的道路,而要发挥本地区优势,走出一条区域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应有之义,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体制、政策和市场上的缺陷,我国未能充分利用大国经济在分工、产业、竞争等方面的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因外部性、互补性而导致的聚集经济效应,在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成本优势,以及其他方面的大国经济优势。同时,未能充分利用和享受大国经济在开放经济上的外部效应。相反,在许多方面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重复投资,非对称性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外部效应、公共物品、规模经济等分析工具,尝试地提出了一个解释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框架,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市场竞争政策、创新战略、国际经济政策等区域经济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伟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领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论、市场经济论、经济发展论等,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结构体系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