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抽象劳动和价值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范畴。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两个范畴的讨论比较活跃。对于抽象劳动的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部分同志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它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最近彭迪先同志在《马克思论抽象劳动》(《经济研究》980年第9期)一文中对这种观点作了详细的论述。另一部分同志认为,抽象劳动是劳  相似文献   

2.
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是政治经济学的试金石.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经济理论界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到现在一直有着争论.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仅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实现;另一种观点认为,部门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或者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争论的焦点在于: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存在两种含义,或者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自的职能作用究竟是什么.上述意见分岐表明:价值决定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关系,又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难点.本文有志于此,谈点个人的一些看法,兼与不同的观点商榷,诚恳希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论政治认知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的基本范畴是政治学存在和立论的根本,也是学科中长期争论的基本问题.本文对历史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进行了归纳,认为各种观点之间的差异反映到对社会关系的政治本质认识上,又进一步表现为各执一端的两种观点,即政治的本质根源于群体之间的关系,还是根源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两种基本观点的立论基础和方法论,得出的结论是它们都缺少理论上的周延性,进而在总结现代政治学关于政治基本范畴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两种观点的政治概念.  相似文献   

4.
题目中的两个概念,似乎早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ABC了。但是,长期来,我总感到有些迷惑之处。兹将自己的看法整理成束,希望得到方家指正。抽象劳动的内涵包括哪些?书刊上说: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一点本身当然是对的。但是,作为形成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的内涵,仅此一点吗?抽象劳动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什么关系?它与社会平均劳动、社会必要劳动又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主体和客体范畴的性质归属问题,在哲学界存在着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实体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一对关系范畴。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正确性和合理性的一面,然而又都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全性。正确而完整的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既是一对实体性范畴,又是一对关系性范畴,是实体性与关系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本真性质及其这对范畴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论争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狭义)分为四个步骤完成,首先把一个寒带的商品分割为两个部分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然后把一个完整的劳动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第三步把以被分割两部分的劳动和商品,建立起一种定向的对应关系,即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第四步把劳动生产力并入具体劳动范畴。其理论分析的宗旨在于说明商品价值的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第四步把劳动生产力并入具体劳动范畴,其理  相似文献   

7.
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否全部哲学和哲学史的基本问题,在我国哲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一争论,求得共识,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对待哲学基本问题,即在总体上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全部哲学和哲学史的基本问题的同时,又确认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反对任何企图超越这一基本问题的各种倾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认识对象的探讨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认识对象只能是客体——人化自然部分,而不是整个物质存在。因而认为客体是认识论范畴,而物质(存在)则只是本体论范畴,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没有认识论的意义。另一种观点坚持物质世界都是认识对象,但又否认用客体人化自然范畴说明具体认识的必要性。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物质和客体的历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开始,即从产品由个别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换的时刻开始。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但是它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在这个物中、在这个产品中结合着两个人或两个公社之间的关系,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两者已经不再结合在同一个人身上了。”长期以来,由于对商品的两种不同认识的分道扬镳,在我们面前摆着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范畴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抽象的反映。作为经济范畴的商品,是指进入交换这种社会经济关系领域,结合着交换双方关系的产品而言的,即“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  相似文献   

10.
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什么"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话题,从上层建筑说到生产力说,再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今天教育产业化、教育民主与公平等问题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内容,乃至出现百家争鸣之势.但是这些争论都离不开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个三边关系.分析与解读这组复杂关系,对于认识教育本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既是社会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范畴,又是历史的范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极普通,又是极复杂的.  相似文献   

11.
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相互阐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中"现实的人"的充分展开必须超越"解释世界"范畴而向"改变世界"范畴跃迁。为了实现人的全面的解放和发展,通过对西方近代思想史的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扬弃了"抽象的人"的唯心主义范畴,正本清源地以历史中"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建立了通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而且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阐明了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体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的含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上分歧较大,形成了十种不同的观点。重新深入研究这一基本问题,提出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畴是一个二重含义的范畴:一方面是指物质生产方式,即劳动的技术条件、劳动过程的社会条件和资源配置方式;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相似文献   

13.
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理论。它的 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价值源泉多元论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当在坚持劳动价值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胜利,使经济学园地涌现出了一批批为世人瞩目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便是马克思预言和期待的区别于“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的“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至今还很难说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笔者以为,为了迅速形成和发展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从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抽象、概括出新的经济范畴,进而研究每个范畴和各个范畴之间的各种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并认为,抽象、概括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范畴,从而解决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结构和始点,更为当务之急。前此我们曾对经济学界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始点作过评述,本文拟略陈我们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问题,美学界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与美不存在任何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是美的唯一形式。我持第三种观点:“人化自然”与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各自具有独立的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层次是同一的,其余的层次是不相干的。  相似文献   

16.
“不争论”的确是邓小平的争论观中极其重要又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但邓小平的争论观却不是“不争论”所能完全概括得了的。艰难曲折的历史、全面深刻的经验和认真科学的思考,造就了邓小平远比“不争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争论观:一个饱含着实事求是精神、充满着辩证法思想、贯穿着实践第一观点的争论观。  相似文献   

17.
章提出建立在小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平均主义铗益观念是我们长期没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想根源,应辩证地理解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是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了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也包含着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剥削是一个历史范畴。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已不再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间的自由联合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上,历来存在着重大分歧和争论。归纳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计划经济而回避商品经济;(二)主张实行商品经济而不赞成实行计划经济;(三)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拼凑在一块的“块状结合论”;(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上这些分歧从本质上看,不外是两种,一是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对立论”(以下简称“对立论”),上述一至三属于此种情况,二是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即统一论(以下简称“统一论”),上述第四种属于此种情况。“对立论”是多年来的一种传统观点,一直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据统治地位,束缚人们的思想,直至一九八四年十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才被突破。  相似文献   

19.
李晓勇 《天中学刊》2005,20(4):5-12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两种指导思想:一种是综合平衡论,即从平衡到平衡(年年按比例进行综合平衡)的所谓稳步发展的建设理论;一种是不平衡论,即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所谓高速发展的建设理论.两种平衡观的实质是要平衡与要不平衡之争.它们的实践结果截然相反.以今天市场经济的观点看,计划经济时代的这种争论意义不大.然而以历史的观点看,当时经济建设的实践结果则可以判断出这两种平衡观的正误.  相似文献   

20.
究竞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才创造历史,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近年来,理论界提出一种新的认识,认为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的提法较为准确,我的看法是,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的决定力量,但并不排斥其它人也在创造历史,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一历史的创造者是群众,群众和人民群众是不能完全等同,它们是互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