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是对一切书面语言的共同要求。文学语言要求准确,同样,新闻语言也要求准确。但是,准确的含义是不同的,当然并不是准确的程度不同。作为当今世界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新闻语言,准确应是它最基本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商店里货卡上填写的商品价格必须是确切的数字,如“蛋糕每斤一元二角”,就不能把它写成“一元左右”或“大约一元”之类。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如“风力:一到二级”,或“风力:七到八级”,这样就比较准确。如果用文学语言形容风力为“微风拂面”,或“狂风怒吼”,那简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具有说服读者的形象力量。从这一要求出发,语言一定要说得具体。生动性、形象性与具体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具体性,新闻语言的形象性也就是一句空话了。 在文学上,形象性的第一要义就是具体描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比“贫富悬殊”来得具体,“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也比说一个地方“穷荒”更为具体化、形象化。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化,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报纸上,“近日”、“日前”、“最近”时常出现在事件性或以事件开头的新闻导语中,几乎成了这些导语的常用语,有时同一天的报纸上竟有好几条这样的新闻。 “近日”、“日前”、“最近”为何日?《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得非常清楚,这种模糊用语同新闻要求准确不相吻合。况且,这些词语使用频率高了,读者难免产生疑问:既然是最近几天发生的事,为何不写清楚具体时间?不敢写清楚具体时间,这里边可能打着“埋伏”。由此,让“近日”、“日前”、“最近”让位,请准确时间“升帐”,不仅是新闻特点的要求,也是广大读者的渴盼。笔者…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唐代诗人贾岛因痴迷于改诗句而留下了“推敲”的佳话。他刻意求工,注意诗句的锤炼,以苦吟著称,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之语。这种精神对我们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需要提倡的。特别是消息这种体裁,要求用最简洁、是概括的文字表现事实。如果时间允许,应当养成对每句话、每个词认真推敲的习惯。仔细修改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是否正确,与是否准确地运用语言有密切关系。《论语·卫灵公》篇有“辞,达而巳矣”的话,这话怎么解释呢?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这说明古人作文,也是重视用辞准确的,不能言过其实,也不能辞不达意。可以说,用语的准确,是写各类文章的共同要求。作为消息语言的准确,又是由新闻的真实性这一特殊要求决定的。如果说文艺作品的语言要求准确是为了符合生活的真实,那么消息语言的准确则是为了符合客观具体事实的真实。现在我们报纸上散见在各种消息中用语不准确的现象还不少,为此需要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6.
尽管新闻是“易碎品”,对上好的“易碎品”,不仅让人爱不释手,即使已经“碎”了也会让人留恋和怀念。我在回顾和翻看那些获奖的新闻作品时发现,这些受读者和新闻行家好评的佳作,几乎全是标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新闻标题与其他文章的标题相比,变化多端,也最丰富多彩,因而也最有利于作者和编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古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严谨写作态度。作为编辑,我们在拟制一个好标题时,也需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追求。这就需要在编稿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出发,寻找它…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闻要求真实、准确、及时、有趣,这就要求用最佳的报道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对新闻事实作模糊处理就是这种手段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处理是指主要运用模糊语言或模糊语境来报道新闻事实。需要指出的是,模糊处理并不排除使用精确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精确,受众的接受率反而越低,有时,精确语言反而使受众产生模糊感。模糊处理虽然有模糊色彩,但却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如“喧闹的集贸市场,噪音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精确语言,但受众并不觉得噪音大,而“喧闹”,“高达”反而使受众对集贸市场人声鼎沸、高声叫卖的热闹场面有了准确体  相似文献   

9.
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或者文件,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文通字顺。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含义却十分丰富,做起来亦非易事。它主要应当包括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要求表义准确明白,合乎逻辑,思路清晰;语言形式上,要求用词贴切,语句组织得当,衔接紧密,畅达自然;同时,要求内容与语言形式有机结合,和谐一致。这样的文通字顺,同时也是一种好的文风的具体表现。而与此相对立的,则是文不通字不顺,简单点说,就是不通。秦牧先生称它是摆在“‘语言大街’的起点”上的“一块最大的绊脚石”;并指出:除了“不通”之外,还有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具有说服读者的形象力量。从这一要求出发,话就要说得具体,生动性、形象性与具体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具体性,新闻语言的形象性也就是一句空话了。在文学上,形象性的第一要义就是具体描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比“贫富悬殊”来得具体;“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也比说一个地方“穷荒”更为具体化、形象化。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化,但如果把具体性抽掉,只剩下故事梗概,那就如同把白菜晒成白菜  相似文献   

11.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具有吸引受众、突出文意、揭示主题、美化版面等作用,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与“灵魂”。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新闻标题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独立存在,所以要求比一般的语言形式更加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当前,新闻标题语言呈现出口语化、形象化、多元化、混乱化、同质化、低俗化的现象,本文试就此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部分里,对语言的表达,提出了“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语言的简明就是指“简洁明快”。是“繁冗罗嗦”的对立面。是比“基础等级”要求的“语言通顺”,更高一级的要求。“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离不开语言的简明,它常常能够反映考生思想明确、语言成熟的程度。许多著名的大作家欧阳修、杜牧、鲁迅、朱自清、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都在语言简明上下功夫。语言简明也是一种文风,高考作文评定,常常表现我们这个时代对文风的导向。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既然是对“事实”的报道,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既严格又基本的写作要求——准确。新闻的准确内涵有许多方面,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客观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细节、数字、引语等等,而准确表达这诸多要素,都离不开语言的驾驭。因此,运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所要表达的新闻事实,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15.
报刊是用语言这一工具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各种信息的。因此,用语准确,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否则,就会产生误解、歧义和谬误。再者,报刊语言又是和读者接触最多、最经常的语言,它对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语言教师的作用,不少人往往把报刊用语作为摹仿、学习的样板。因此,报刊语言必须规范化。但是,目前报刊上有些用语是不够准确的,下面举例分析一下,以期引起注意。“今年以来”用“××以来”这种句式,是指已经过去的时间段概念,意即从某年(或某年某月)起到目前为止,它不包括未来的时间段。如“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年以来”、“去年以来”等等。说“今年以来”则不妥,因为“今年”包括1—12月,说“今  相似文献   

16.
韩英 《记者摇篮》2006,(3):40-41
新闻写作的口语化,就是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约定俗成的、规范化的、近似日常口头语言的民族共同语运载各个新闻信息。写新闻是为了传播信息,为了便于传播,新闻作品对于语言和语言组合方式的要求,概括地说,无非是具体通俗、简明流畅、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而这些要求,实际上都与日常的口头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的通俗作家冯梦龙精辟地指出:“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里所说的“通俗”,“关风”,在内容上指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在语言上指尽量贴近人们日常的口头语言,甚至是所谓“市井语言”。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闻标题的语言要求和古典诗词有某些相似的地方,新闻标题要求用短短的十几个字,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本质内容,因而在语言上需要十分精炼和准确。而语言的精炼、准确恰恰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显著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表达形式上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之议。传统意义上的播音是播音员依据文字稿件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二次创作,在完整、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表达形式上更侧重于播读。近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歌如潮,诗人如林。诗人们除了依靠自身的天赋外,“苦吟”是他们提高诗艺的一条必由之路。中晚唐诗歌经过盛唐辉煌以后,艺术上向着求变求新发展,技法上趋向精工细琢,苦吟之风炽盛,出现了许多以苦吟出名的诗人,如贾岛因“推敲”而冲撞韩愈车驾、李贺团锦囊觅句而呕心沥血等故事,早已胜炙人口。其实,唐代“苦吟”之风可追溯到盛唐大诗人杜甫,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象,“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新唐书·杜甫传》)。杜甫作诗追求苦吟,其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解闷十二首》之七因而,天才诗人李白,《戏赠杜甫》诗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谑杜甫做诗太苦。 中晚唐苦吟诗人更多,从他们的诗中可见其“苦吟”之状: 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  相似文献   

20.
危险的激流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思想界的“主流”是自由、民主、科学、改革和开放,那么自1990年起,在80年代几乎“失声”的民族主义,更准确些说是“狭隘民族主义”,却突然成为一个响亮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