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贡院,河南科举考试的场所,在历史上历经变迁修复,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地,在中国的科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王朝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元代的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到了明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相似文献   

3.
吴朋飞 《历史档案》2020,(1):120-122
《历史档案》曾于2012年第4期刊发《河南贡院清代碑记两通》一文,(1)内有辑录整理的雍正十年(1732)《改建河南贡院记》(简称"雍正十年碑")和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河南贡院记》(简称"道光二十四年碑")碑文两通,为学界研究河南贡院乃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很大方便。2012年,在济源宋村发现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河南贡院记》碑文拓本(简称"道光十一年碑"),并据此重立石碑,与原存河南大学校园内的两通清碑一起,保持了河南贡院碑记的完整。兹对此碑文略作简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以及国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考试制度,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贡院是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专用考场.作为“抡才重地”,贡院是中国唐代到晚清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从唐宋至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著名学者都经历过贡院场屋生活.贡院建筑规模宏大,考试规制严密,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  相似文献   

5.
在七朝古都的开封城东北隅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坐落着河南贡院碑和执事楼(今河南大学校园内)。河南贡院是我国著名的四大贡院之一,也是科举制度自隋大业元年(605)设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的宣告终结地。2005年是中国科举制度被废除的第100个年头。河南贡院始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终结地。最初,河南贡院只供本省三年一次乡试会考之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开封的地方官在河南贡院的后面周王府(今龙亭)遗留的煤山上修建了一座万寿亭,占用了河南贡院的大片土地。那里地…  相似文献   

6.
这密密匝匝的平房是干什么使的?它是明、清两代读书人在京参加会试的场所——贡院。现北京市档案局就在此地。在明清两朝为官,科举是正途,读书人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一系列考核,乡试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中者称贡士,然后参加殿试。贡...  相似文献   

7.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做官不仅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一人升天仙及鸡犬”——造福亲朋好友乃至荫庇子孙后代。倾全家、全族之力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的具体体现。而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做官的一道门槛,过了这道槛荣华富贵登时加身,所以科举考试历来受到无可比拟的重视。时代变迁,高考取代了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采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史界有一些文章论及过,但均较为简略。本文根据接触到的史料,试图对太平天国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时间,各项规则前后变化,与清政府科举考试的区别、作用和影响诸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八旗武学是清代学校教育和武科举考试的重要特点,八旗武学承明之旧,除承续前代武学内容,也相应增加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0.
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的文章,称之为"程文"。翻检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之《类编历举三场文选》,发现《全元文》失收元代科举考试程文九篇。特将它们抄录点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清朝取得天下后,为治理国家,选拔统治人才,顺治二年开始科举取士。清代科举制大体延续明朝旧制变化不大。清朝科举考试在雍正以前,为优待满族旗人,将科举分为满汉两榜。旗人考试较容易,考满汉翻译一篇,也叫翻译科。到雍正时,为缓和反清情绪,取消了二榜制,无论满汉官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叫正途出身。为力求公平取士,防止科举考试作弊,清代还修纂了一部《钦定科场条例》,对科举作了详尽的规定。清代科举考试共分为四个等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院试:即清朝时各省内的科举考试。当时一省设提督学政,负责考察全省学务事务,并主持省内考…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终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在科举考试中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处理也相当严厉,以清代三例惩处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中轴线西侧有两座古朴典雅的四角攒尖顶碑亭,亭中各矗立着一通高272米,宽1.14米高大厚重的碑石.双碑碑帽前后均刻有腾跃于黄河巨浪之上的双龙石雕,方形碑座的四个侧面亦刻有腾龙浮雕,碑文楷书字体工整,堪称书法佳作.虽历尽沧桑,碑石稍显斑驳,但大部分字迹依然清晰.这两通"贡院碑"之所在正是清代河南贡院旧址.一、贡院嬗变——追忆逝去的时光中国的贡院始置于唐代.唐人李肇在其《唐国史补》中说:"开元二十四年(736),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从此贡院就成为科举时代考试贡士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宋代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图书编撰、刊刻、流通诸领域的活力,促进了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同时,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又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更多便利服务,大量图书的编印流通也为宋代社会文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宋代科举考试和图书业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为用,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鱼玄机有关的生平资料和仅有的50首诗歌的考察,可以看出主要有两类图书对鱼玄机影响极大:一是科举考试类的书籍,一类是道教的典籍。因而,鱼玄机更向往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治生活,更渴望道教中的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宋代科举考试录取制度,面临全国统一录取和按地区录取人才的两难选择。本文以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采取"逐路取人"的提出到"五路法"实施的过程为线索,梳理了宋代科举省试录取方式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宋代科举考试录取制度,面临全国统一录取和按地区录取人才的两难选择。本文以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采取"逐路取人"的提出到"五路法"实施的过程为线索,梳理了宋代科举省试录取方式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是封建文人出处之大节,李商隐研究专著论文甚多,成果斐然。然而其参加科举考试之始末的情况却含混不清。笔者曾专门考证探讨这一问题,并撰写《李商隐参加科举考试始末考》,在《文献》1998年第2期上发表。但文中没有较系统地交待前人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对一些论据未能深入展开论析,不能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近日重读李商隐诗文,又发现一些极其重  相似文献   

19.
李兵 《历史档案》2013,(1):78-84
由于湖南士子需要经过洞庭湖至武昌参加乡试,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影响了他们应试的积极性,而且湖南的中式人数远远少于湖北,这引起了湖南士子的强烈不满,他们强烈呼吁两湖南北分闱。康熙朝有三任湖南巡抚多次上奏朝廷,力陈两湖南北分闱,为两湖南北分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雍正元年,清廷下诏允许湖南设立贡院,单独举行乡试,湖南社会各界长期盼望的两湖南北分闱终于实现。笔者利用《清实录》、《钦定科场条例》、档案史料、文集和方志等文献,详细爬梳两湖南北分闱的原因、过程以及新建湖南贡院的情况,以期将湖南科举史,乃至清代科举史上这一重大的事件完整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20.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从而飞黄腾达,身价倍增。对于一心考取功名的古代读书人来说,闯过层层考试关已是九死一生,可是,要跳过最后的“龙门”——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却还会遇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坎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