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兴平 《甘肃教育》2001,(11):32-32
素质教育中,教学目的变了,教学方式也要相应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就应重新思考和探讨。传统的观点认为,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在,有不少教育专家提出了新的观念,认为教师连“主导”的作用都算不上,应是“主持”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基于以上的理论和认识,我便有了以下的思考: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以其幽默的谈吐,敏捷的思维,广博的知识,循循善诱的主持风格,赢得了观众的称赞和好评。我觉得,崔永元如果是一位老师,将是一个好老师,如果是一…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有个“实话实说”的节目 ,主持人崔永元因此而名气很大。这一节目的出现 ,受到广泛的欢迎。但是也叫人感到恐惧 :“这叫什么话 ?难道别的节目就不、就没有‘实话实说’么 ?难道除了在‘实话实说’的节目上 ,我们大家 ,你我他 ,人人、时时、处处、回回、事事 ,就都不、都没‘实话实说’么 ?”如果只有这一节目是在“实话实说” ,而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是、全都是“非实话”和“非实说” ,那么谁个还能心安理得、心情舒畅呢 ?“实话实说” ,本是说汉语的人的一句口头语 ,强调说实事求是的话 ,说符合事实的话 ,说自己心里的话 ,说实质性…  相似文献   

3.
我说崔永元     
前年我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录制,回来后写了篇《实话实说崔永元》。那一次我感觉崔永元有点“土”,还有点“丑”。去年暑假,我又走进了“实话实说”节目现场,再次见到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  相似文献   

4.
马兴贵 《师道》2005,(12):16-17
我并不是个电视迷.但在我们家里.我同女儿为争夺电视频道而“开战”却是常事。而我每回想争夺的频道节目通常是三个: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汪华主持的《曲苑杂坛》以及刘建宏主持的《五环夜话》。至于其它节目,偶而也有让我喜欢的,但像这三档节目。令我长期着迷的,还不多。  相似文献   

5.
杨虹 《中国教师》2006,(2):30-32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8上教师版)中有一篇王大猛先生的文章《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宜少讲多听》,提出语文教师应少讲授、少讲话、少讲析。我们一直责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但是看看我们现在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主”的前提下,并不是教师讲得多,语文教师是越讲越少,以至于我们觉得语文教师讲得太少了,作为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怎么能在课堂上少讲甚至…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倍受广大观众喜爱和推崇。崔永元也由此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节目主持人,他主持节目思维敏捷、态度严谨、语言精炼、情节生动,节目内容情景创设合理恰当、自由灵活、形式多样。嘉宾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侃侃而谈,观众们又在嘉宾的“实话实说”中领略到真情,观众“入境”“生情”,于是积极参与进来,主动说实话、谈实感,气氛热烈,声情并茂,崔永元的概括点评富有哲理,令观众回味无穷。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得动人、有趣,耐人寻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个栏目的最大特点:创设了情景,形成了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互动的氛围。  相似文献   

7.
下面是"口语交际"公开课上的教学片段:1.案例描述
  师:我们如何来评价父母的爱呢?《实话实说》栏目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师戏谑地)崔永元把《实话实说》搬到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今天王老师也把《实话实说》搬到咱们的课堂上,《实话实说》的热点话题是:父母爱,谁知过?  相似文献   

8.
崔永元是广大观众非常熟悉、喜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他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曾受到全国男女老少的一致好评。是什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崔永元的主持风格有什么特色 ?能不能把这些风格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带着这些问题 ,我开始走近崔永元 ,琢磨起他的主持艺术来。一、善于引出话题 ,善于妙语勾连———体现一个主导性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属于谈话型节目 ,除观众外 ,还邀请与话题相关的几位嘉宾参加。在主持过程中 ,崔永元善于引出话题 ,以激发嘉宾的讲话欲望 ,又善于妙语勾连 ,以增强节目的轻松气氛。崔永元给自己的定位是“幕后导演…  相似文献   

9.
在近期的央视《实话实说》栏目中,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作了嘉宾,面对观众和《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提问,他实话实说,妙趣横生。下面是他与观众关于我国入世的部分对话:观众一:我想问关于诚信方面的问题,不管是企业,还是做人的道德标准来讲,都要有一个游戏规则,最起码要讲一个诚信。入世以后在这方面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一些所谓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有多大影响,不讲信用的人还能不能占那么大的便宜,能不能有很大的利益?龙永图: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们要建立一个规则体系,并不是说这个规则体系建立起来以后规则就会自动…  相似文献   

10.
薛宁 《大学时代》2004,(1):62-64
当和晶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感觉亲切而自然,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笑着向我走来。我们面对面坐在星巴克的一个角落里,秋日暖暖的阳光落在她蓬勃的面孔上,说得高兴时,她会自然地拍拍我的膝盖,好像我们早已熟悉。这就是《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之后,毅然接过“小崔”手中的枪,冲锋在《实话实说》第一线的女主持人:和晶。  相似文献   

11.
走近崔永元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一直是广大观众非常喜爱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极高,许多观众都从《实话实说》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而崔永元风趣、幽默、自然的主持风格更为广大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师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课上得生动,学生在教师极富情感的循循善诱之下,倍受感染,沉浸在父子情深的氛围中,许多学生感动得流下泪来。没想到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考虑一下,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情感是什么?”问题提出后,课堂陷入了一片沉思。  相似文献   

13.
怎样在“减负”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两手抓。抓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负”不减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讲四不讲”。这里的“讲”,并不是全盘托出,一讲到底,而是在启发、诱导、点拨上下功夫。要求“点”在关键处,“引”在浅显处,“导”在模糊处,“纠”在错误处。“四不讲”指的是学生已懂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能理解的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弄懂的不讲,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能认知的不讲。“四讲四不讲”使课堂变老师…  相似文献   

14.
近读《人民教育》编辑赖配根老师在2004年《人民教育》第18期上的教学漫笔:“我曾经听过一些新课程的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和专家非常自觉地拒绝深度: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度扩展被当做应试的产物。宁愿要肤浅的合作、讨论,也不要片刻的思维的沉静”。对此,笔者在深以为是的同时联想多多。我们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因为在…  相似文献   

15.
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是传递艺术的无声媒介,是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能使教与学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广大音乐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有些教师却操之过急,想一改以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紧张严肃的局面而去刻意“改革”,课堂上摆弄“花拳绣腿”,  相似文献   

16.
寻找英雄     
《实话实说》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叫响的栏目后,主持人崔永元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前几年,就在演艺界各路名人纷纷出书的时候,最有观众缘的崔永元却没有赶风头,依然埋头做节目,不为所动。然而,出版单位深知崔永元的市场感召力,岂肯轻易将他放过?果不其然,经不住人家一再劝诱,崔永元终于搭上了名人出书的末班车。《不过如此》首版三十万册推向书市后,反响强烈,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平心而论,《不过如此》体现了崔永元的一贯风格,字里行间充满机智、幽默和真诚,用作家刘震云的话说,就是“看似平易和随意,其中却有很大的文化含量”,“书中充满了自嘲而不是自恋”。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是一个倍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拥有庞大的观众群。按理说,这个“说话”节目是很容易让人感到单调乏味的,可在崔永元的主持下,却一周一个面孔,清新、朴素、自然、轻松、有趣。崔永元改变了那种滔滔不绝一展唇锋的主持方式,以一个倾听者的形象出现,话不多,却能诱导着观众去说。即使是最不爱说话的人甚至口吃患者,一到“实话实说”就有了倾诉的欲望,欲罢不能了。崔永元的做法至少给我们语文老师以两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教研讲堂”活动中,儿位教师谈到自己平时课堂上的“闹心”事:很多学生上课时不喜欢思考问题,不愿开口发言。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讲得多,问得多,很少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二是对发言学生的评价鼓励少.对结果对错关注多,不能形成积极发言的宽松课堂氛围。基于此,我们希望老师上课时能充分放手,把机会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做好自身的有效引领。执教研讨课的教师欣然接受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口干舌燥”地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讲着,学生在下面默默地听着、练着,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另一种是教师全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也不知道还有哪些不会。当然,这两种现象都值得反思和探讨。“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这是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一句话。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