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新闻圈内,大凡熟悉冯英子先生的,都尊称他冯英老。冯英老是我的老师,因为建国前他曾任教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建国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而我是1947届民治新专的学生。虽然冯英老没有授过我的课,但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作为师生辈,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大半是把我当作他的老朋友,而并没有认真地把我视为他的学生的。我认为这或许不是我的凭空忆想,比如,我如果隔了较长时间没有去看望他,一旦去了,相见之下,他会脱口而出:“喔。老兄您来了。”我之所以写下我的这种感觉,因为它可以充分说明,冯英老的为人…  相似文献   

2.
在编校工作中,笔者常常在一些教辅书稿中看到这样的译文:①船长直接去了给他的地址;②我到厨房找点早饭吃;③我使出剩下的全部力气将另一只鞋向他头上踢去;④他受不了任何形式的残酷,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动物;⑤这是些她伴随着长大的马;⑥他们很少能够获得足够的肉整个冬天吃。⑦当我回到家里时,M和L已不见面了。语言文字是给人看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俩原来都是医院外科的主治医生,生我儿子1岁多一点的时候,院里有一个到日本学习的名额,本来按资历是我去的,可是考虑到孩子还小,我主动向院方请求让丈夫去,后来,他便去了日本。 在日本一呆就是4年,日期到了他却没有回来,他让我带着儿子也到日本去,我们去了。 到了那儿我才发现,我的丈夫已经是一家商社老板女儿的准未婚夫了。丈夫躲着不见我,每天让个会说话的日本女人给我做思想工作,我觉得一日夫妻百日恩呢,我丈夫这么做也有点太  相似文献   

4.
错位营销     
有这样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美国一家制鞋公司正在寻找国外市场,公司派一个推销员到非洲一个国家去了解那里的市场,这个推销员到非洲后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于是公司派出了第二名推销员,他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发回了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市场巨大。”哪一个推销员是市场营销人才?第一个显然不是,而只是一个收取订单的人。没有订单,他也就无所事事。第二个也不是营销人员,而只是个推销员,因为他认为“我可以推销任何东西,尽管人们不穿鞋,我也能让他们穿上”。什么是营销人员呢?第三个才是。他在非洲呆了三个星期,发回了…  相似文献   

5.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6.
声音     
《茉莉花》是众多民间歌曲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自打一位意大利的作曲家把它写进自己的一部歌剧后,开始为西方人所知晓。中国人一看,原来老外喜欢这,于是凡对外演出,几乎没有不演奏这个曲子的,今天是《茉莉花》,明天是《茉莉花》,你也是《茉莉花》,他也是《茉莉花》,好像中国再没有其他的好歌曲似的。 作为对外宣传的文艺工作者,理应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尽可能多地介绍出去。可是不,他们眼里只有  相似文献   

7.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8.
流沙 《出版参考》2011,(12):42-42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9.
功夫茶     
《档案管理》2006,(2):91-91
不变应万变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容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想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无,怎能胜他们呢?”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  相似文献   

10.
小时趣忆     
儿时的事,有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有些还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那个夜晚的一件趣事却使我难以忘怀。 那是在我7岁时的一个夜晚。当时 我常听人说用手指一下月亮, 就会被割掉耳朵,现在想起来当然可笑、但那时就不同了,因为,我还没有跨进知识的宝库,所以,对此总是半信半疑的。我也曾听到一些人在草地上谈着嫦娥奔月的故事,他们边谈边指着月亮那时,我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可是,他们的耳朵为什么没掉呢? 我解不开这个谜,便去问爸爸。爸爸说:“去试试。”我一听“试试”两个字,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耳朵掉了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就去…  相似文献   

11.
成功的秘诀     
"我研究了那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他们的心得体会我都可以倒背如流,可为什么我还没有成功呢?"有个人老是这么想,"我怎样才能成功?"于是他去向那些成功人请教成功的经验.一天他遇到孔子,欣喜若狂.没想到孔子听完了他的问题却这样回答道:"你居然有时间来问我如何追求成功:为什么不马上去成功昵?"  相似文献   

12.
我是1956年来河北电台作播音工作的。那年,我在北京上高中三年级,还没有毕业,中央台就把我们从学校里找去,办学习班。他们用速成法,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我们栽培成播音员了。那个学习班里有二、三十个人,是吴新老师从那个速成班里把我挑出来,弄到河北电台来的。我要谢谢吴新老师,他从那么多人当中看中了我,今天想起来仍然感到十分荣幸。如果我把自己比作一棵树,那么我就是在河北电台这片树林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今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想写出获奖好新闻越来越难。尤其是在一些行业报、企业报里,由于活动范围小,报道面狭窄,题材单调,专业知识性强,想获得好新闻更是难上加难。我在工作中,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但经过多思多想,把发生在身边的不起眼小事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去考虑,写出了几篇较有影响的好新闻。 1994年3月29日,我到中原油田油气集输公司采访,准备报道一个招标会。开标的时间到了,主持人先宣布,中原油田油建公司下属的蓝星公司因为没有资质证书,取消投标资格。话音一落,坐在我身旁的蓝星公司经理禁不住失声痛哭。他这么失态,我很奇怪,就悄悄地问他怎么回事,他哽咽着说:“因为这个资质证书,已经耽误我们好多事了,1000多万的工程就是因为没这玩艺儿白白丢失了。”我很纳闷,蓝星是个较好的典型,可是证书为什么办不下来?为此,我几次到蓝星公司、他们的主管上级油建公司和局有关部门采访,发现他们以前所用的证书都是油建公司的,现在油建公司去新疆承包工程把证书带走了,他们就向局有关部门申领自己的证书,可管理部门认为只有局属二级单位才有资格申领,蓝星公司作为曲建公司下属的三级单位没有资格申领,所以多次去找都没有办成,在此期间去厦门清洗外籍货轮、去新疆独  相似文献   

14.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5.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位书记却又偏偏没有照本宣科,记者从讲稿中摘来的那几句话,他的确没有说。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16.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 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  相似文献   

17.
奥维尔,莱特(O rville W right)有一天在他家乡的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名叫米尔的法国人用他的巨大风筝飞上了天空的故事。米尔并没有使用发动机,而最后却升上了蓝天。小莱特被这一故事深深吸引,整整一晚没睡着,思考着能否使用机械动力让人类在空中翱翔。第二天早上,他把自己的想法诉了哥哥威尔伯(W ilbur W right),没想到竟然得到了热情的赞赏。于是,莱特兄弟在家中秘密开始了飞机的研究,并最终实现了他们最大胆的梦想:让他们制作的飞机飞上蓝天。同时,也使莱特兄弟的名字在人类的科学史上永垂不朽。莱特兄弟没有同龄人那样…  相似文献   

18.
意外的感动     
前不久我去做一个消防官兵救火牺牲的报道,怎么才能做到感人呢?虽然采访到了两位烈士生前的战友和家属,可是没有寻找到可以感人的点。一个战士无意中告诉了我其中一位烈士的QQ空间。晚上我打开了他的QQ空间,看得出他从小就有做军人的志向,蓝色的背景、穿军装的照片,就连QQ秀也是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就在准备关掉这个页面时,一则留言板里的日期吸引了我:10月19日,正是采访的当天!而烈士是在两天前牺牲的,也就是说,在烈士牺牲后还有人在这里留言?再往下看——“天堂也在失火吗?”这个留言把烈士的形象又活生生地推到了我面前。他们这一…  相似文献   

19.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20.
曹辉 《新闻天地》2011,(12):71-71
知道长江已去的确切消息。是在11月8日记者节那天。当时,我无意中上了一下QQ,便看到了一组令人心碎的照片。“7日下午,他已化作一缕轻烟离我们而去,奔赴了天堂。那祭坛上,‘先考吴公长江老大人之灵位’牌位旁,长江依然在憨厚地笑着。”那时,我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毕竟,他还差一个月才满43岁啊。“先考”、“老大人”这样的字眼怎么也不应该轮到他头上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