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脚步近了!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表态了。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搜狐教育围绕此主题展开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公众调查。该调查包含评价现行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主张高考制度改革的取向和重点、判断高考改革的若干招考举措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一些弊端,社会对高考制度提出不同的改革意见.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设置科学、合理、反映时代要求的高考新体制,并以高校改革、办事制度、监督制度建设来配套高考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注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了死记硬背的考试机械。招生存在区域歧视,名额分配不平衡,严重侵害了考生的权利,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明显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br〉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唤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但高考关系着每个家庭和学生的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由北京高考语文、英语分值的转变就可见一斑。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更在2014年1月15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明:改革,是今年工作的关键词。〈br〉 那么,到底传统的高考模式存在哪些弊端?怎样的高考制度最适合学生?怎样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是当下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的。本期我们就“高考制度的‘利’与‘弊’”专题,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解读。谈一谈如何实践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br〉 (策划人:郝婵陈诚)  相似文献   

4.
热点传真     
针对目前考试评价制度及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教育部主管高考的高校学生司司长瞿振元透露了今后教育部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思考与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有关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日甚,几乎人人都说要改革高考,高考一考定终身,缺乏多样性,弊端多多,高考改革不仅是高考制度本身出了问题,需要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坚持统一高考制度,基于高考恢复以来的伟大历史与现实意义,基于统一高考对公平与效率的一贯诉求,基于统一高考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不可替代性。但由于统一高考本身存在不容否认的弊端,深化制度改革,实行高考层次和类型多元、考核维度与录取标准多元、考试组织主体以及招考形式多元的高校招考体系,成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向。  相似文献   

7.
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存在天然的联系,既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又能动的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高考改革牵涉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刘海峰指出“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改革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力、主体以及改革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以期对高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提供理性的解释,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简要概述我国高考录取制度的历史,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脉络,探析基于高考制度改革的分类招生考试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考制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经历了几次比较重大的改革,先是在全国统一实行文理分科制(有人称之为“大文大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实行了“3+2”考试制度。分析评价我国历次高考制度改革的优点和弊端,探讨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是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大文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仍不可替代,但其弊端也日趋严重。高考改革应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多元化的考试、录取、选拔制度,努力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以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