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生教学关系的走向: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教学关系的性质关系到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等重大问题。师生在教学中互为主客体关系被教育理论界大致认同,但这种关系的弊端已初见端倪,主体间性交往关系才是师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关系,这种关系可通过增加师生有效性交往的次数,完善师生教学交往信息反馈系统,发挥学生主体性,转换教育理念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教育教学中决定其系统生命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师生关系的建立应是内在生成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即应在师生的真正交往中实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着交往数量少、质量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课堂缺乏生命力等问题。在交往过程中注重公平、对话和理解,重视交往在建构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是建构新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让师生在真正交往中建构一种和谐的师爱生敬关系,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柬埔寨人民的友谊是在历史中形成的,除了政府间交往关系外,还有非政府间交往即民间交往都对这种友谊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然而学界历来极不重视对民间交往的研究,所以少有学者对中国与柬埔寨在历史上的民间交往作系统论述。本文从三方面对清朝以前的中柬民间交往作一梳理,请惠予指正。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当是由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组成的人际相互作用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之上的,其中尤其要着眼于生生交往,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包括正式的关系和非正式的关系,一般是通过交往形成的。在学生中间,有正式的同学关系、同志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也存在着非正式的心理相容,情投意合的友伴关系或其他关系。作为社会的人,应该懂得交往,善于交往。古人云:“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但是,与谁交往?怎样交往?这类问题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知识,其中也牵涉安全问题。这里仅从安全的角度谈谈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明确最基本的交往关系校园的人际交往是具有多样性的。从结构上看,有纵向的,横向的,也有…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和生活的环境,新的网络生活世界、交往方式、关系结构,需要有相应的交往规则系统来框定社会交往范型,明确基本权利义务关系。新的网络社会空间中,人也应当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自己灵魂的居所。因此应当提供一个具有合理性与现实有效性的意义系统,这个意义系统就是网络社会的新型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
跨界民族交往心理是构成跨界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跨界民族关系是通过跨界民族心理与交往实践具体体现的。从阐释跨界民族交往出发,参照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认为跨界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是由边境跨界民族交往的内在驱动力、认知、情感体验、意识和交往行为共同构成。跨界民族交往心理体现了跨界民族关系的心理指标体系,从内在方面折射着跨界民族关系的变迁,对理解跨界民族交往、协调周边关系乃至推动世界的多元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交往的几大关系 (一)交往和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的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东西。因此,货币就是产生下述现象的根源: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个人的交往,而不是单纯的个人的交往。可见,交往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的交互主体性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属于交往实践活动或实施交往活动。师生关系是交互主体性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相互作用是教育交往,而教育的客体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辅助设施,师生与它们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发生的作用是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对教育过程的主导上,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主体性选择、理解与内化、借鉴与超越上。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语言、非语言符号理解上的不一致是师生交往的障碍之一。而不健康的情感碰撞也会产生误解性教学交往。从教师方面看,注意语言符号在教学交往中的合理运用,树立民主的教学交往思想,确认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平等地进行教学互动,对于克服误解性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交往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了交往在学生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如何才能以健康的交往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等基本问题。作者认为,交往是学生重要的存在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在学生发展中,交往是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理性成长的根本动力,是个性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当前促使学生交往的健康成长,必须促使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大力实施交往教育,努力促使语言的合理化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借助扎根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4所重点大学的16位在校硕士研究生的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归纳出有利于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导生交往关系的特征,并据此构建了理想的有助于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三维导生交往关系模型。该模型由动力系统、运行系统、保障系统构成,在导生交往中,以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为目的,动力系统、运行系统、保障系统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如果上述三种系统均处于积极状态下,将会有力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交往形式范畴和生产关系范畴都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的基础性范畴。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交往形式范畴是生产关系范畴的不成熟形态,而用生产关系范畴取代交往形式范畴。有学者则以马克思曾并列使用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形式范畴为由,驳斥学界将二者等同的一贯说法。鉴于对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关系范畴二者关系的矛盾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把生产关系范畴和交往关系范畴的关系予以澄清。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以及生产关系范畴和交往关系范畴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而交往关系则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即表现出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一、…  相似文献   

14.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中的垂直性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对话是从“交往理论”衍生出来的。“交往”本是哲学领域的概念。传统哲学中的“交往”,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道关系。在现当代哲学中,“交往”再次受到关注,是因为当今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人的主体精神失落和工具理性无限膨胀等问题,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失衡和紧张。近年来,交往理论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因为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交往主体,通常被称为“师与生”,或“教与学”,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这个人际交往系统,以传递经验,造就人才,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内容;它…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不应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7.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儿童早期母亲教养方式、态度与其气质类型的关系颇受心理学家的青睐并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对该课题都进行了研究,如Kuczynski(1990)和Crockenberg(1990)研究发现,亲子间控制性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机制。张冬在考察母子交往中控制  相似文献   

20.
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数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时段。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主要围绕知识的传授而形成,不能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出现交往的垄断性、交往的独裁性,普遍存在着“虚假交往”现象,使教师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脱节,不能整合成和谐互补的有机整体,大大降低物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