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了一座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其后,历经营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年才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东汉时,太学里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  相似文献   

2.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了一座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其后,历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年才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东汉时,太学里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太学里的一个教学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姓甄名  相似文献   

3.
挑肥拣瘦     
《家教世界》2011,(4):50-50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都城洛阳建立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4.
锦绣洛阳城     
东汉时期的洛阳城是全帝国最壮丽的城市。宫殿布满城内,林苑环绕四周,天下的货物凑集于此,世界上的财富充溢其中。东汉最盛之时,洛阳人口据说超过百万。整个地球上,只有西方的罗马城和亚历山大城,可以和洛阳相提并论。东汉时洛阳的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皇城有南宫和北宫,分别位于洛阳城的南北两端。中间有悬空的甬道相连。北宫是帝国的中心所在,南北宫里,宫阙巍然,格局雄伟。洛阳城有三个最重要市场:金市、马市和南市。金市在洛阳城内,马市和南市则在洛阳城郊。这三个市场,汇集了整个帝国乃至整个已知文明世界的商品。罗马帝国的金币穿越丝绸…  相似文献   

5.
东汉时,有个人叫郅恽(zhì yùn),济南人,是个教书先生。他很有名望,郡里推荐他当了孝廉,后来又做了洛阳上东门的一个小官。公元37年的一天,皇帝刘秀外出打猎。见山清水秀,獐狍奔逃,一时来了兴致,直到太阳西坠才回城。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关了,士兵叫门,郅恽拒绝了。刘秀亲自到城门下让郅恽开门,  相似文献   

6.
我国封建王朝的国子监所隶属的“国子学”,就是一种大學。《礼記》載“国有学”,可知这种性质的學校在周朝就已經有了。汉武帝时,在京师长安設立太学、立五經博士,置北子員。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大学。东汉光武帝,于建武五年(公元二十九年)再度兴办太学,其規模之大,人才之多,是空前的。《班固·东都賦》記述:“四海之內,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再以太学宫  相似文献   

7.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其后坐镇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十月,守城将军大司马朱侑举城投降,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宣布定都洛阳,因汉为火德,忌水,故改“洛”为“雒”。从光武帝定都洛阳至献帝迁都长安,洛阳为都共历十二帝196年。  相似文献   

8.
东汉初,对于都城位置的选择,各种势力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洛阳自身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统治集团的地域背景,以及刘秀的统治政策取向,东汉定都洛阳。  相似文献   

9.
东汉(25年-220年) 25年 ·刘秀即帝位,建元建武,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50—100年 ·《九章算术》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22年)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居宅,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病逝于洛阳,葬于洛阳城南二十五华里处龙门香山。白居易的一生,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穆宗长庆四年五月(公元824年),白居易在杭州刺史官秩满后,被皇帝召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碧洛青嵩当主人”,在洛阳履道里买下房子,开始卜居于此。当年的履道里,在洛阳的东南方向,为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地,“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灵鹤怪石,紫菱白莲”。他居住的“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  相似文献   

11.
刘秀生于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西汉王朝描摇欲坠之秋,卒于中元二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蓬勃向上之时。刘秀亲眼看到了王莽将西汉王朝取而代之,亲身参加了埋葬倒行逆施的新莽政权的农民起义,亲手镇压收编了众多的农民起义军并翦灭了封建割据势力,亲自制定了确保东汉政权“长治久安”的国策。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各种政治力量同时并存、各个政权频繁交替,刘秀本人的脸谱又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增加了对刘秀评价的困难。在众多的论文和专著中,对东汉政权建立之后、作为开国之君的刘秀,基本上一致肯定他削平群雄、完成统一,促进了东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封建盛世——“光  相似文献   

12.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对年),章帝在洛阳城北宫的白虎观主持召开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经学讨论会,即著名的白虎观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及任务,是为了讨论“五经同异,”“使诸德共正经义”。参加会议的有五官中即将魏应、诗中浮于恭、广平王刘羡及名儒丁鸿、楼里、成封、桓郁、班因、贾造等。章帝称制临决,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了《白虎议奏》,从而以官方的名义确立了今文经学的正统地位。至此,始于西汉中后期、延续东汉前期的今古文经学之争逐渐平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汉代“经时济世”的两大思想学说,虽然它们都以儒学为宗,但书写文…  相似文献   

13.
按照班固等人的记载,东汉洛阳城是充分借鉴了儒家都城营造思想建立起来的。通过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可以认定东汉洛阳城参考了《考工记》的营国思想。东汉间人将明堂、辟雍、灵台作为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即意味着东汉政治文化对礼乐教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4.
公元四○年(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六年),在东汉交趾郡(?)冷县(按:现今越南境内安浪县、永富县一带)境内,发生了一次(?)冷部落女责族征侧起兵事件。据说,征侧攻城略地,自立为王,声势浩大。公元四二年(即建武十八年),光武帝刘秀派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前往交趾,平定了征侧。公元四四年,马援班师回朝。  相似文献   

15.
四《孙子算经》与“大衍求一术”《孙子算经》,相传为春秋时代作兵书十三篇的孙武子所作。但因为原书在明代已经亡佚,所以该书作者“孙子”究竟是谁,已经无从考证。现在所能见到的《孙子算经》,是清代乾隆年间,由安徽数学家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中卷下载有“长安洛阳相去九百里”及“今有佛书凡二十九章”。由于长安是西汉建国时所定京都的名称,而洛阳是东汉的首都;佛书开始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由此,戴震认为“孙子”其人,不能早于汉明帝时代。又据《夏侯阳算经》序言称:  相似文献   

16.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编第三章《强盛的西汉》、第四章《东汉的统治和黄巾大起义》,简要地叙述了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历史。汉,刘邦(高祖)所建,都城长安,传至孺子婴,共十四帝(包括吕后雉),194年(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史称西汉。公元8年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公元25年被绿林起义军推翻。这一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政权,都城洛阳。传至献帝刘协,也是十四帝,凡195年(公元25-220年),史称东汉。将近四百年的汉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篇章。在这一时期,秦朝所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的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基  相似文献   

17.
公元25年六月,为推翻倒行逆施的新莽王朝作出卓著贡献的绿林军和赤眉军正忙于火并,被“更始”政权派往黄河以北招集农民起义军的刘秀已经站稳了脚跟,便在鄗称帝,改元建武,建立了东汉政权。接着,他攻取了洛阳,并在那里建都;镇压了赤眉军之后,便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后又用十多年的时间,先后削平了渔阳的彭宠、南郡的秦丰、梁的刘永、齐的张步、卢江的李宪、河西的卢芳等封建割据势力,  相似文献   

18.
先说一个文坛掌故.光武帝刘秀重整汉家天下,曾得一位谋士力助,此人叫严光,字子陵.东汉建立后,严光即至富春江边垂钓隐居,现在的严子陵钓台还是中国十大钓台之一.后来,为了纪念严子陵,后人在此修筑了一座严先生祠堂,并请当时在桐庐做县令的北宋大儒范仲淹写“记”.这篇《严先生祠堂记》里有一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曾任太学直讲的李觏细细品读后,认为“德”应改为“风”.范仲淹听后大喜,连称他为“一字之师”.  相似文献   

19.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对太学的博士非常重视和爱惜,每逢腊月三十,就特别下诏赏赐每位博士一只羊,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过节,以示鼓励。这一年的腊月三十,光武帝派大臣到太学里去慰问,大臣宣读诏书说:博士们讲学兢兢业业,焚膏继晷,十分辛苦,现在每位博士赐羊一只,带回家里,与家人团聚,欢度节日。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近代建立新式的高等学堂以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就曾创立过不同类型的高等学府(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校).其中著名的、影响较大的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和书院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公元前124年开始在中央创立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为博士置弟子(太学生)50人.据汉史记载,太学的学生后来不断增加,东汉时最多达到30,000人.这个数字或有夸大之处,但是汉代太学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成为我国古代高等学府的主体,这乃是事实.到了唐代,唐朝的京都长安设立太学和国子学规模也很大,最多时有八千多学生.除了内地及来自边疆地区的青年外,还有朝鲜和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学习了当时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并把它带回本国,促进本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