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非常重要的时代。近年来,以清代史事,尤其是以清代三位杰出君主康熙、雍正、乾隆的活动为背景的故事、小说、影视、戏剧也频繁地和广大群众见面,清代历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人民群众关注和议论的热点。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钱宗范教授研究清史的力作《康乾盛世三皇帝》一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笔者读完这部45万字的学术著作后,深为钱教授在这部历史著作中关于清代康乾盛世和康、雍、乾三皇帝的崭新精辟的学术创见,求实公允的分析结论,生动通俗引人入胜的语言文字,严整科学的体例结构所倾倒。正如该书责编、广西出版总社阮同编审和广西教育出版社社长郑妙昌编审在给该书写的内容提要中所说:“全书史论结合、资料翔实、文笔流畅,是一部系统研究康乾盛世的学术力作。”笔者研读钱教授的学术专著,心灵得到启迪,智慧得到发展,故不揣浅陋,对《康乾盛世三皇帝》一书的内容和学术价值作一粗浅评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避暑山庄园林宏伟阔大,体现了康乾两帝的宽阔胸怀。广阔的胸襟表现为四海为度,千年为虑的气魄;淡泊宁静的操守;不欺人,不欺己的处事原则。优良的品质构成盛世情怀,成为正确的民族政策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清代康乾盛世至乾隆初年已达到了顶点。乾隆即位之初,社会各种矛盾已渐趋尖锐,统治阶级各种弊端也不断出现。那么,康乾盛世在乾隆朝为什么还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乾隆初年.弘历帝能虚心接受一些正直大臣的进谏,加之本人的励精图治。当时以直声而著名的大臣莫过于孙嘉淦。本文力图对孙嘉淦的言行、政绩等作较为全面的评述,从中也可窥见乾隆初年大致的社会政治情况。  相似文献   

4.
论商代上帝的主神地位及其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墟卜辞中所见帝或上帝是否至尊神,目前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殷人所崇拜的上帝是商人的至上神,是殷王形象在天国的反映;另一种认为上帝并非至上神。这两种看法中,前说较为可信,这是因为:一、殷墟卜辞中上帝与祖先神、自然神之间具有十分明确的上下关系;二、殷人的上帝与他们的祖先神之间也有明确的上下尊车关系;三、从商代甲金文“上下帝”来看,上帝或帝是指上天帝廷中具有“五臣正”的统帅,是当然的至上神。  相似文献   

5.
《归藏》研究史上的两个根本欠缺是从来没意识到"归"与"藏"之异,没意识到八卦与帝的关系。"归"向本原,"藏"在休整。"藏"象在"坤以藏之","归"象应该在帝,帝以归之,《归藏》体系居首的应该是"帝-坤"体。论据:一是《周易·说卦》里"坤以藏之"与"帝"是连文关系;二是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所谓坤卦的繇辞;三是震卦附带帝象;四是《归藏·郑母经》之"郑(鄭)"古多简写为"奠",《祭统》里代指"帝"(郑州即帝州、中州),"母"象在坤,"郑母"当指示"帝母"、"帝坤"。解释了现有视野里有的旁证资料的难解之谜。《归藏》体现的帝本宇宙观在上古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是惩贪力度较重的一个王朝,而有清一代的惩贪又以康乾盛世时期最有特色。康熙帝表彰清官、雍正帝实行耗羡归公、高薪养廉、乾隆帝则屡兴大狱,惩治手段绞斩徒流无所不用,涉及犯官之多、打击面之广以此时为最。应承认三帝的惩贪收到了一时之效,保证了盛世的产生和延续。但总的说来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皇权专制造成皇帝执政过久、崇尚奢华、执法不一。专制主义官僚体制造成的官吏无耻、庸碌、拜金,社会风气的虚糜浮华等都影响着惩贪的彻底。康乾盛世不乏惩贪的手段,却缺少相应的防贪的制约机制。总结这一历史,当给人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1.大明湖畔生活着的杨柳与荷花,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天生的一对。2.有一恶少垂涎荷花的美貌,生出歹心。3.恶少指使家丁抢走了荷花。  相似文献   

8.
荷花     
工具及材料:彩色吹塑纸、剪刀、笔等。制作过程: 用彩色吹塑紙剪两片荷花花瓣(图一),分别在两片花瓣的上下剪一插口(图二、三)。将两片花瓣口子对口子对插,荷花的基本形就做成了(图四)。用彩色吹塑纸剪成荷叶状,用白色或绿色特种笔在荷叶上画上叶脉,用白胶将荷花粘在荷叶上(图五),  相似文献   

9.
颜锟 《现代语文》2011,(9):131-131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这首词中描写杭州西湖的湖山美景的名句,原句是“重湖叠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讲授柳永的《望海潮》这首词之前,笔者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旬诗产生了两点疑问。第一点疑问就是:诗人柳永为什么要选择“桂子”(是“桂花”的书面语)和“荷花”这两种不同时令的花而没有选择其他的花,  相似文献   

10.
从古诗看“盛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帝制之下的“盛世”,决不是平民百姓的天堂。就拿“康乾盛世”来说吧,从“千古一帝”康熙到“十全老人”乾隆,前后130余年间,兵灾荒年不断,贪官污吏横行,加上种族歧视,贫苦百姓常年挣扎在死亡线上。从现存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约略可以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11.
莲花作为一种圣洁的植物,具有特殊的宗教寓意。在越南民间歌谣俗语中,莲花是君子高洁的写照,是爱情的象征,是美妙女子的比喻。莲花深受越南人的喜爱,探寻越南人对莲花的情结,能更好地了解越南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及寺观园林中都大规模栽种荷花,此时荷花的文化意义也是多层次的。它是天子恩泽的祥瑞化身,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是婉约孤寂的女子,是佛国仙家的精神归宿。同时,它也是美丽、才德、爱情及宗教世界的代表。唐人对荷花的喜爱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唐代则是我国荷花审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并成为宋代及以后荷花审美文化趋向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评曹操     
曹操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的一大奸臣,这往往指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他个性中不拘小节、放荡不羁、敢说敢做的特点.真正的曹操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始终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坚持功大于过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出现失误的主客观原因。正确评价伟人功过旨在以史为鉴,以史资政。同时,薄一波实事求是,勇于解剖自己,客观公允,襟怀宽广,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5.
莲纤维及其制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开发新型纺织服装原料为目的,研究了一种从农业废弃物(荷秆)中提取的新天然纤维——莲纤维.莲纤维的特征在于使用收取莲子或收获莲藕后的荷秆,或经手工分离或机械分离等物理方法提取茎秆内部的纤维。或经生物与化学法处理后再借助机械分离茎秆的纤维.所制取的莲纤维的平均长度40—300mm,细度为0.8—22dtex.这种纤维及其制品,具有清凉挺爽、透气舒适、吸湿快干、贴身抗皱,健康环保等穿着舒适性,为纺织等行业提供了绿色生态原料,同时叉为农业深加工开辟了新出路,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诗歌、绘画以及音乐舞蹈文化中有着大量的关于荷(莲)花的记载。发展到今天,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歌舞中,依然还保留了"采莲船"、"莲花落"、"荷花灯"等表演形式。在全国舞蹈重大赛事中,我国特设了"荷花奖"舞蹈比赛,有关荷花形象的舞蹈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诸如《荷花舞》、《爱莲说》、《荷花梦》、《小荷才露尖尖角》、《六月清荷》等。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清丽的色彩、优雅的风姿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荷花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艺术中的荷花形象,具有优雅之形、和雅之意、清雅之韵。它是我国人们生活中雅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之一,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中的李逵应该定位在悲剧人物而不是喜剧人物,尽管他具有喜剧性格,而且头脑简单、蛮干粗鲁、嗜酒贪赌、耍乖撒泼等,确乎是他落后的一而,然而所有这些,只是他思想性格中次要的一面,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他的憨直、勇武、豪气和反叛的精神,是他对梁山事业的忠诚和对梁山弟兄的最真纯的义气。但是,恰好是讲义气的哥哥宋江以不放弃忠孝为原则,讲义气的弟弟李逵以不放弃反叛为原则,于是义气就降为附属物了。由于义气与忠孝发生对抗性矛盾,执意实行招安投降的宋江就与反对皇权、反对招安的李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裂变:两人一面是“兄弟”.一面是“对头”。李逵的悲剧正在于:梁山事业最终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害死李逵的人,除了他的敌人.竟还有他的同志、朋友、兄弟!还可以说,除了大宋皇帝是罪魁祸首,宋江的忠孝思想与李逵的义气失误也充当了刽子手。这就是李逵悲剧的审美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荷”题材是绘画中一枝独秀的奇葩,“荷”被运用于绘画中由来已久,中西绘画作品中都有以荷花为创作母题的优秀作品,它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与典型性。研究“荷”文化,把握其传承与发展的脉络,感悟其内在意蕴的生发,能够在美学意义上启示艺术家不断挖掘“荷”题材的深层内涵,探索“荷”题材研究的无限性。  相似文献   

19.
自汉乐府《江南》伊始,以采莲为主题的诗词从未间断。到了唐宋时代,采莲诗词伴随着唐诗宋词的繁荣,其成就达到了至高点。文章以唐宋采莲诗为范本,浅述江南采莲特有的习俗,以及采莲诗中反映出来的采莲情结和江南采莲女对爱情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佛、道并存之日既远,两者之间的攻讦辩难、渗透融合就一直是研治中国思想史的学者所致力的课题。在佛、道思想的动态关系背景之下,荷花的两重“身份”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注荷花“身份”的微妙变化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佛、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