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7月,上海出现了罕见的连续高温天气,以往少有人问津的家用空调器突然变得抢手起来,市百一店、华联商厦、伟民空调器商店纷纷挂出“无货”的告示牌。新闻界捕捉到了这股空前的“空调热”,于是又掀起了一阵报道的“热浪”。在一些报道中,或感慨市民有如此旺盛的购买力,或赞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或呼吁有关工厂加快生产的进度……然而,文汇报7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04年以来上海媒体“麦兜”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阐述了香港系列动画电影主人公“麦兜”在上海报道中呈现的上海特质——“小市民”的“烟火气”与“以不自觉方式反抗工业化”的“知识分子气”.本文认为,这是上海媒体对香港在本土、殖民、民族文化张力下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共鸣.以镜像论为基础,本文认为:上海媒体之所以强化这种“香港镜像”,是因为同样面临“封闭”的瓦解,希望通过“指认”香港描摹“上海想象”,以构成对“他者”——“乡土中国”的本能对抗.根据未上映的麦兜新电影相关报道,本文进一步探讨:在“麦兜”呈现出弱化地方共同体意识趋向的情况下,“上海想象”是否还能形成与民族主义主流意识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观众朋友,您好!这儿是深圳火车站,我们上海电视台报道组一行四人,烟花三月下深圳,主要是报道珠海、深圳等经济特区,以及广东全省的改革开放的最新进展……”当上海电视台主持人刘剑手持话筒,在4月27日的荧屏上说这番话时,《来自广东的报道》八集电视专题片奉献给了广大观众。每天一集,每集仅4—5分钟的广东报道,犹如投石下河,激起了层层波澜,把曾经以“老大”自居的上海人从沉睡中惊醒!议论、反思、感叹,从四面八方涌来。反馈:咀嚼苦涩后的甘甜上海海虹宾馆,“来自广东的报道”观后座谈会开得热烈。参加座谈会的新闻界、企业界人士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广播影视报报道7月11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研发构建的“SMG手机电台”正式在上海开播。“SMG手机电台”是我国首个由传媒机构全程提供语音内容支持、并通过通信无线网络实现语音资讯实时或延时互动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前一阵子,有关“口不离”的“瓜子风波”的报道见诸报端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显然,就怎样对待在改革中有失误和偏差的人这个问题,在报纸上展开讨论,对更新观念,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细读有关的报道、言论,却发现有的并不符合实际。比如,有的报道说“风靡一时的瓜子销声匿迹了”,“瓜子厂生产下降、一蹶不振”等等,而事实是,这种瓜子在上海市场虽有缩小,但在  相似文献   

6.
国内新闻界     
新民晚报报道“百佳拎包事件”上海《新民晚报》近日连续报道“百佳拎包事件”,引起强烈反响。事情的经过是:8月18日,旅美老华侨谢方原在其女儿陪同下,到上海巨鹿路百佳超级市场购物。在他们前面,几个西方人拎包背袋鱼贯而入,谢方原尾随他们入内,却遭到保安员的拦阻。问其原故?保安员答:“这是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化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众批评家说了半天,似乎都不得要领。其实它的奥秘倒是被30年代的一部影片给揭穿了。在《马路天使》里,赵丹穿着雪白的衬衫,但脱开外衣一瞧,原来是个假领。这种假领又叫“经济领”或“节约领”,是上海贫民阶层的标记。在“文革”的物资匮乏时代,它被上海人重新捡拾起来,跟军装裤、毛线脖套一起,成为上海人的日用必需品。“文革”后日子逐渐好过起来,假领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了,  相似文献   

8.
“上海50”,是上海拖拉机厂生产的名牌产品,可是在一段时期里,质量下降,许多出厂不久的拖拉机“病卧”田头。解放日报记者宋超和郑宪下田头采访,写了批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上海拖拉机厂大力整改,扭转了局面。《“上海50”旋风始末》一文告诉我们,批评报道处理得当,会对实际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2001年2月上海某报报道,上海正设想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300层摩天大楼,造价估计逾100亿英镑。上海市规划局有关专家指出三个“不可能”:高度不可能、技术不可能、投资不可能。揭开“夜换夫妻30年”假新闻的秘密,2001年3月广州某报报道,湖南两对恋人,30年前违背其父母的意愿错位相爱,却被双方父母在洞房花烛夜“调包”拆开。但4人日间为夫妻,夜晚换妻共枕长达30年。据调查.这是湖南一作者凭空编造的故事;“猪吃娃”惨剧记者核实纯属捏造。2001年7月西安某…  相似文献   

10.
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2001年2月上海某报报道,上海正设想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300层摩天大楼,造价估计逾100亿英镑。上海市规划局有关专家指出三个“不可能”: 高度不可能、技术不可能、投资不可能。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般来讲,“事实”主要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事件、人物等几大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人”应该是报道的核心,因为绝大多数新闻事实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或者会对人造成影响。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讲,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新闻“…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典型报道主要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典型人物或群体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在先进典型的采访中要不要采访报道对象的“对立面”,听取反面意见呢?笔者认为不仅要,而且很有必要。何为“对立面”?这里说的“对立面”主要是指如下两类人:一是与报道对象有意见或矛盾的人,二是在某些问题上与被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13.
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2001年2月上海某报报道,上海正设想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300层摩天大楼,造价估计逾100亿英镑。上海市规划局有关专家指出三个“不可能”:高度不可能,技术不可能,投资不可能。揭开“夜换夫妻30年”假新闻的秘密。2001年3月广州某报报道,湖南两对恋人,30年前违背其父母的意愿错位相爱,却被双方父母在洞房花烛夜“调包”拆开。但4人日间为夫妻,夜晚换妻共枕长达30年。据调查,这是湖南一作者凭空编造的故事。“猪吃娃”惨剧记者核实纯属捏造。2001年7月西安某…  相似文献   

14.
关于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深度报道在西方,“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大同小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深度报道在西方崛起。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李普曼。他的专栏文章总是告诉读者“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因而人们说他“教会了一代美国人如何思考”。在我国,“深度报道”、“述评性新闻”、“政论性新闻”大同小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度报道在我国兴盛。我国新闻界1986年至1988年把深度报道单列成一个品种,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深度报道有时以消息——述评式消息的形式出现,有电头、导语;标题或一行,或多…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来临,我国新一轮的新闻改革热潮掀起,一些新闻媒体继续采用“全新扩版” 的老办法。而上海《文汇报》自 2000年 11月 20日起改版,在不扩版、维持原有的 12个版面的情况下,调整版面结构,加强重点报道、热点新闻、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进一步体现了文汇特色与精、活、深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以为,上海文汇报社实行的是“精品战略”,讲究的是“有效传播”。从这几个月的实践看,上海《文汇报》改版是成功的。   “精品战略”一词,笔者最早是听丁关根同志的讲话传达得来。丁关根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的一次中…  相似文献   

16.
俞浙前 《新闻实践》2011,(10):50-51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除了作者主观造假之外,最为常见的恐怕就是信源失实。很多人以为,这类失实多见于“负面报道”或“突发事件”,但笔者认为,这些领域并非“重灾区”。因为在做这类报道时,绝大多数记者会异常警惕、如履薄冰。相反,更需要重视的是“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17.
一、诸侯新闻表现种种 时下,为数不少的报道,站得不是那么高,看得不是那么远,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隐或露地为所在地区或所在部门的利益“鼓与呼”,这类患有“地方病”或“行业病”的报道被称为“诸侯新闻”。 诸侯新闻的特征,是为了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为了暂时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我们先看一看它的种种表现。 ①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出台政策,限制天津夏利车跑出租,鼓励本地生产的切诺基、桑塔纳、富康车垄断本地出租车市场。以上各地的传媒各为其主,随即吵起架来。你的理由是“维护国际大都市形象”、“淘汰低档车”,我的理由是“低档车  相似文献   

18.
典型报道的辩证思维焦来明新乡日报焦来明典型报道是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人或事所进行的比较深入的报道。但何为“有代表性”?何为“有普遍意义”?如何才能“比较深入”?常常是记者苦苦思索的问题和孜孜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在典型报道过程中,少一些...  相似文献   

19.
常见一些地方报纸在报道本地领导到各处调查研究或检查工作的消息中,有这样的句式,是夏天则称“冒着酷暑”或“冒着炎炎烈日”,是冬天则称“冒着严寒”或“冒着凛冽寒风”,让人看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按说,地方领导下乡、进厂搞调查研究或检查工作,都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次数也很有限,谈不上多么辛苦。广大工人、农民成年累月在生产第一线,整日与“酷暑”、“严寒”打交道。与他们相比,领导干部偶遇“严寒”、“酷暑”也算不得什么,何必一报道地方领导下基层调查研究或检查工作,就要来个“冒着”呢?我认为,这样的报道不利…  相似文献   

20.
甄强 《青年记者》2003,(5):43-43
近年来,法制报道引发官司的情况越来越多。个中原因,除去一些人无理取闹或想“以官司止监督”外,很多情况是我们媒体踏进了法制报道的“雷区”。从实践看,干扰司法和侵犯名誉权是法制报道的主要“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