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下创新教育的关键 ,是要首先改革妨碍创新意识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 ;以此为前提 ,我们就创新能力培养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提出了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条件、改变大学教育行政化、创新人才只能“个体实现”等 5个与教育理念有关的建议 ;最后指出 ,鉴于转变传统文化观念的难度 ,创新人才培养带给我们的变化 ,可能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有足够耐心  相似文献   

2.
章从中国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现状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大学人教育与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大学人教育、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对策:改革高校课程设置体系,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相互渗透融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适应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隐性教育作用,积极营造学风民主、学术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轻个性、重共性的教育特征,是制约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挥之不去的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头脑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们创新潜质,压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束缚了人们创新品质的形成。我们全社会的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营造一个适于创新人才涌现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知识创新、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途径和方法,即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和知识创新的新观念;提高知识创新的认识,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和办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5.
观念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及其创新的主要特征和指向。在发展战略上,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创新指向“战略投资”和“知识产业”;在发展目标上,观念创新指向“需求型发展”;在发展规模上,观念创新指向规模必须服从质量;在人才培养上,观念创新指向开发“看不见的知识”;在管理模式上,观念创新指向“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6.
我校政工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撰写的3篇章,内容涉及高职教育、干部队伍建设与工作创新实践: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加速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怎样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的高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实践中做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7.
教育瞭望     
《教育》2006,(12):6-7
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应该只把传统文化当作消费品,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入世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创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4):110-112
文章立足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对搞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尚群为公”、“崇尚节俭”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大有裨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为仁由己”等则是我们搞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国庆 《教育艺术》2006,(8):22-23,16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同家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社会需要进步,国家需要创新。创新来自哪里?创新来自人才,创新来自青年,创新来自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亦指出:“倡导研究型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大探索教育创新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此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高枫 《广西教育》2012,(36):1-1
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关键时期,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广西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阶段,我们迎来第28个教师节。在此,我代表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向全区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重视、关心、支持我区教育事业的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广西的优秀传统。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努力破解“入园难”问题;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深化职业教育攻坚,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力振兴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水平;创新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认知偏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庸”文化心理的传统积淀等是阻碍中小学创新教育顺利开展的因素;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建立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开发大脑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个维度”,打造“有质量、有温度、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建设“精准度、契合度、专业度”相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能力为本、贯通融合、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融“红色文化、专业文化、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更新教育观念。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创新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创新是教育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创新既是民族创新的一部分,又是民族创新精神之基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作为育人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思想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突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为祖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古代雅典的传统教育,这些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加强义务教育;增强体育锻炼;促进文化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审美教育;坚持创新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必须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与质量监控管理两大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基本建设;搞好教育思想与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四大创新,从“管理”、“建设”与“创新”中要质量。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道德比较中进行道德创新。当前社会道德建设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突破传统“重义轻利”观念的束缚,构建社会主义义利统一观;二、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问题上,我们要强化对集体的道德要求,创新集体主义实践模式;三、在“扬弃”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外来道德观念问题上,我们要把握不同文化传统的历史根源与发展,以平等的心态吸收借鉴一切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再传承”与“再创新”,还能充分体现学生—文化—教学三重维度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本目标、核心内容与方式方法三个层面都存在高度契合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有鉴于此,提出具体融合路径:在理想信念层面上,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融入”的基本前提;在师资队伍层面上,要以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为“融入”的重要基础;在体系建设层面上,要以构建科学性课程体系为“融入”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0.
人才是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宝贵资源,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培养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把人才视为“能动”而非“受动”、“具体”而非“抽象”的群体;把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视为教育的核心观点,将“人文精神”“超越精神”“创新精神”作为所追求的价值观和理想观,而非传统形式上单纯的“就业观”。文章利用融媒体的教育教学形式,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