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楠 《甘肃教育》2020,(6):142-143
古今中外的各大教育家都及其重视了解学情,国内有孔子的"因材施教"观点,即根据每一个人的自身情况进行教学。国外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循循善诱进行引导教学。王荣生认为:"要根据学情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相似文献   

4.
竹笛 《海外英语》2005,(5):54-55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在训练中掌握一些方法, 就可以更快地进步。下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尽管可能是"老生常谈"。但你不妨"温故知新"。老杜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同样,在英语学习方面,"读"和"写"的关系最为密切,"读"是"写"的基础,"写"的终点就是"读"的起点。要想写好,必先读好。读好未必写好, 但不读好是万万写不好的。如何读好呢?还记得上一节的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吗?  相似文献   

5.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6.
正杜老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一文里:"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的"驾"是否应为"架"?我个人认为,此句中的"驾"是作为量词用的。我翻阅《新华字典》时,发现字典中对于"驾"的三个注解中,并没有作量词用一说,而字典中"架"字的注解就有":量词,多指  相似文献   

7.
石镇雄 《考试周刊》2014,(64):51-51
<正>孔子自己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代表人物,读《易》,韦编三绝,读了一遍,心有所悟、所惑,再读一遍,又有新的感想,反复再三,可孔子犹未满足,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对于"习"有不同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此处的"习"为温习、复习之意;一种意见认为此处的"习"是实践、实习之意;还有一种意见是二者之意都有。站在教师的立场,我更喜欢将"习"理解为既要练习,又要  相似文献   

8.
略谈《马氏文通》的"读先乎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先乎句"是《马氏文通》自创的语法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读"在先、"句"在后组成的一种"读 +句"句型."读先乎句"可归为今天的3种句型的8个小类.《马氏文通》在讲"读先乎句"时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例,被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不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9.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读","读好"、"读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好地提高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之是最重要的,可见孔子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认识到快乐教育的重要性。北宋教育家程颐提出寓教于乐,适时教学。他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  相似文献   

11.
在充分挖掘马建忠关于"接读代字"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接读代字"的本质可抽象为语义附着。语义附着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接读代字"内部不同的性质和用法。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说:"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在一所学校里,管理者与老师们要保持好恰当的距离是十分困难的.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与教师保持恰当的距离呢?我认为应根据教师个体的性格修养和才干,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认为音乐蕴涵着"仁"、"和"的要素,将乐音之和推及到整个社会宇宙,能使整个社会宇宙得到和谐化的发展,使人类仁道相处。音乐通过艺术的感化影响人们的心灵,可以移风易俗、善民心,最终促成人格的完美实现。从"仁"与"乐"的关系、"和"与"乐"的关系,分析了孔子的"成于乐"的艺术观及其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要给小朋友讲古人读书的故事,首先要讲的当然是孔子.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一位老教授对我们说:"我们要有孔子'韦编三绝'读易经的精神,要努力攻克学习中的一个个困难."我们大家都笑了.  相似文献   

15.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1):57-58
<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的生卒年似乎不如孔子那么确切可知,好在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关心。读《论语》,会觉得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而读《孟子》,会觉得孟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气概的壮士———孔子似乎总是说"你可以慢慢来",孟子则一再强调"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乃至"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圣贤乃"与我同类者",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圣贤,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第五专题"学问之道"选有这样一则语录: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语录出自<论语·子罕第九>.选编者将这则语录编入"学问之道",大概是想借孔子所具有的学风和品格来激励后学.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提供了很多德育原则或者德育价值取向.历来认为"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然而学界出现了"仁"与"礼"孰先孰后之争,这一区分对于理解孔子思想的德育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中明确指出"礼后乎","仁"先于"礼"就是说:要达到仁就要从"修身"做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德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而非改造.  相似文献   

19.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仁因而也是<论语>及其伦理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即根据仁与孝梯、忠恕、礼、义、中庸等范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论语>,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并认为这也是我们认识、评价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孔子崇尚真.认识论上,孔子追求真知识,要求认识主体具有实事求是的真实态度,并且反对主观独断.政治领域,孔子强调政治理想的历史真实性,治国措施上以名究实,回归真实,政治实践中坚持面对事实、坚持真理.日常存在中,孔子以"真"为范导原则,注重培养自我真诚的德性,主体交往中以"诚"待人,"真"的观念内在于个体存在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